高会丽

打我记事起,家中买菜做饭的烟火事儿,便如同被母亲温柔圈定的专属“领地”,始终是她独享的“福利”。

母亲总是不遗余力地为父亲开脱,那带着心疼与理解的言语,至今仍萦绕耳畔:“你爸天天上班、出差,又累又辛苦,哪有闲工夫做这些。”于是,原本连油瓶倒了都不知该扶哪头的父亲,心安理得地当了大半辈子的甩手掌柜。

直到父亲正式办理好退休手续那一年,一直硬撑着的母亲实在扛不住了,才跟家人说,膝盖疼得厉害,走路都费劲。按照医嘱,母亲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天天去菜市场买菜,当那个风风火火的“买菜老太”了。她只能好好保养身体,按时吃药,慢慢治疗。

买菜的接力棒,不得已传到了父亲手中。

父亲最初买菜的日子,操心惯了的母亲,人在家中坐,心牵父亲身。担心父亲不懂菜蔬的嫩老,不会讨价还价。父亲只好用电三轮载着母亲,穿梭在早市、商超之间。母亲站在菜摊前挑挑拣拣、讨价还价时,父亲站在不远处临阵观摩,买完菜,再载着母亲回家。

全家人传颂至今的经典买菜故事,是两人搭伴买粉条。为了保证买来的粉条耐煮、筋道、不碜,两人先买回一斤左右的粉条,回家煮煮、尝尝,感觉口感不错,再折返回去,买回一大袋子筋道好吃的粉条。“想吃安心菜,不要怕费事,多跑几趟多比几家就行了。”母亲时时不忘传授自己的看家本事。

随着母亲腿疼加剧,父亲实在不忍心再让母亲跟着操心、颠簸,便踏上了独自买菜的旅程。

“家门口新开的超市搞活动,洋葱三毛八一斤。”一辈子把省钱当成信仰,把花钱当成原罪的老父亲,抑制不住内心的惊喜,声音都有点发紧发颤。“但就是限制每人每天只能买一次,每次只能买3斤。”舍不得再让母亲挂帅出征的父亲,居然想出一招——每天都去,连续排队买了三天,直至活动结束。

“快看,这就是我连续作战买回来的‘战利品’。”手机屏幕上,父亲兴奋地指着厨房灶台旁的一小筐洋葱“显摆”。父亲身旁的母亲,竖起大拇指还显不过瘾,嘴里还不住声地夸赞“这个‘买菜老头’,越来越称职了。”欣赏之情,溢于言表。

母亲的盛赞,全家的认可,极大激励了“买菜老头”的积极性。如今,“买菜老头”丝毫不损色当年穿梭菜场的“买菜老太”,不仅能买来早市上最新鲜的菜肴,还能拿出不怕跑断腿的死磕精神,连跑数家,货比三家后,买来性价比高的经济实惠的蔬菜。回家之后,还帮着母亲择菜、洗菜,刷碗、洗锅,整理厨房,甚至还能帮着母亲整理房间,完成诸多相关的家务。

被生活悄然雕琢成“买菜老头”的父亲,提及如今的“成就”,那历经岁月风霜的脸上,漾满了喜悦。他动情地说:“为孩子、为家庭的付出,虽说辛苦,但很幸福。”父亲的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内心深处那扇关于亲情的门。原来,每一份为家人所做的努力,每一次在生活中的默默坚守,都饱含着深深的爱意,那是我们生命中最温暖的港湾,最坚实的依靠。

责任编辑: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