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曹勇 文/图

秋风一过,祁连山下处处透着丰收的喜悦,黑河两岸,勤劳的村民们也到了一年中最忙的季节,颗粒归仓是农民对大地馈赠最好的回报。作为兰州至乌鲁木齐近2000公里区间内唯一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近年来,河西学院始终坚持“做足河西文章,产出特色成果,建强丝路名校”的发展目标,汲取张掖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国家玉米制种基地核心区的深厚滋养,立足地域与学科优势,广大教师把“论文”写在河西大地,产出累累硕果!

IMG_0282.jpg

“马老师,下车来吃枣子!”9月25日早上,河西学院农业与生态工程学院马银山、肖占文教授驾车行驶在甘州区沙井镇柳树寨村弯弯绕绕的村道上,路边的一对夫妇正在打枣,看着路面落满红枣,马银山停车避让,村民立马认出了马银山,热情邀请他下车吃枣。

“不吃了,今天有急事,谢谢啊!”简单几句寒暄,马银山驾车继续赶路。从种到收,这条弯弯绕绕的田间道路,马银山与肖占文不知走了多少遍,村里大多村民都记住了他们熟悉的面孔。

车行至柳树寨农场,河西学院、张掖市种子管理局、张掖市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们汇合,共同开始2025年《制种玉米全程社会化服务智慧体系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测产评价。

放眼望去,在戈壁滩上覆土改良的560亩制种玉米田一片金黄,“土肥水药技术集成+农事服务”对照区和托管区标识牌赫然在目。马银山、肖占文简要介绍了测产方法和注意事项,随后专家们分组进入玉米地开始取样。

虽已秋日,但仍骄阳似火,随着玉米叶“沙沙”作响,一根根玉米棒子落入采样袋。取样完毕,专家们又顶着烈日称重、测水分,一切工作有条不紊。

IMG_0328.jpg

“通过对对照区、托管区所产制种玉米穗数、水分等项目测量,分析对比确定是否增产以及增产比例。”马银山告诉记者,对照区采用传统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托管区采用新型有机专用肥种植模式,通过测产,为农户来年种植制种玉米“指明”方向。与此同时,团队还发挥技术优势,建设智慧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使用无人机采集农作物表型等数据,通过地埋传感器监测土壤墒情、环境条件等,为农业生产精细化、精准化提供服务。

据了解,《制种玉米全程社会化服务智慧体系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旨在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缺乏、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兼业化越来越普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平台缺少、智能化程度低、缺少行业标准等问题,聚焦张掖市100多万亩制种玉米基地,针对“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关键薄弱环节和短板弱项,按照“互联网+”和“产学研服用”相结合的市场化合作模式,探索玉米种植产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智慧体系新模式。通过研发和推广制种玉米生产全过程“土肥水药”专业化、绿色化、智能化、社会化技术集成解决方案,对比研究制种玉米社会化服务智慧体系不同模式的效益与传统玉米种植技术模式效益的差异,在张掖建设制种玉米农业专业化、智能化、社会化服务协同创新基地并推广和示范,实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目标。通过探讨“互联网+”农业社会化服务智慧化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统一协调的社会化服务联结体,为张掖玉米种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解决方案和示范基地,促进张掖种业的良性发展。

IMG_0347.jpg

“这样一来,解决了农村目前找不着人干活、雇人的工价又高、地块零散导致大机械施展不开等难题,节省了人工费用,相应增加了农民种地收入。”柳树寨村一位村民对于专家教授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的试验项目赞不绝口。

“自公司2022年成立以来,河西学院的专家教授一直为公司发展‘问诊把脉’,为公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甘肃华瑞恒祥种业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卢旭东告诉记者,河西学院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技术指导、项目规划等方面的支持,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IMG_0359.jpg

其实,《制种玉米全程社会化服务智慧体系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只是河西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河西学院组建了以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李广教授为代表的服务地方农业高质量发展专业团队,紧密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需求,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科技与平台优势,在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社会化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民增收与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支撑。尤其是在绿色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方面,涌现出了以王勤礼教授为代表的省、市科技特派员20余人,针对设施园艺、高原夏菜、制种玉米连作障碍、病虫害多发等问题,研发番茄斑萎病毒病、番茄潜叶蛾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生物有机肥,实现示范区农药减量30%以上,筛选出多个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蔬菜、玉米新品种,显著提升了地方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IMG_0384.jpg

祁连山下,黑河岸边,河西学院的“学院派”们,把声音留在课堂,把脚步献给农田。一茬茬庄稼绿了又黄,一代代河西学院人前仆后继,积极践行钱学森“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沙产业思想,在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贡献智慧与汗水,以期寒旱土地产出更大效益。

责任编辑:曹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