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王 璟 李金业 文/图
金秋时节,凉州区西营镇前兴村的皇冠梨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树枝上挂满了套着防护袋的皇冠梨,村民们挎着竹篮穿梭林间,小心翼翼地采摘、装筐,空气中都飘着清甜的果香。如今,特色梨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壮大的“黄金产业”。

村民们采摘皇冠梨。
凉州区西营镇是典型的冷凉河水灌区,独特的地形和气候特别适合梨、苹果等经济林果生长。目前全镇经济林果保存面积达2153.6亩,优质梨1668.9亩,早酥梨和黄冠梨已形成规模。
在西营镇前兴村的梨园里,六组村民李瑞文正忙着把刚摘下的皇冠梨装箱,说起种梨的日子,他脸上满是笑意:“现在皇冠梨不愁卖,全国各地都有订单,我就盼着以后能种出品质更好的梨,把皇冠梨产业做得更大更强!”

村民正忙着采摘皇冠梨。
李瑞文的信心,离不开当地合作社的带动。武威市凉州区兴年果业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这片梨园的“主心骨”,流转经营着前兴村、永丰村1740亩的优质梨提质增效示范园,并建有450亩皇冠梨种植基地和4000吨恒温库。合作社负责人刘鹏,既是种梨大户,也是产业发展的“领头人”。
“我们从施肥、剪枝到套袋,每个环节都按照标准化要求来做,实现了产存销一体的产业链。现在梨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提升了梨产业的知名度。”刘鹏说。

凉州区西营镇皇冠梨喜获丰收。
为了种出优质梨,合作社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指导,按时开展整形修剪、配方施肥、果实套袋,用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病虫害,确保梨果安全又优质。合作社还累计引进3个新品种、新技术,年产值能达到660万元。产业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每年合作社能提供2000个以上就业岗位,人均劳务收入能有4000元以上。
如今的凉州区西营镇,梨树枝头挂满的不仅是沉甸甸的果实,更是群众增收的希望和乡村振兴的底气。从标准化种植到全链条服务,从技术培训到市场拓展,这里的梨产业正一步步提质升级,让更多乡亲的日子像枝头的梨果一样,甜甜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