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从黄土地到金果园:秦州苹果产业点亮乡村生活
2025-09-30 08:49:43 来源:甘肃农民网

“这苹果红得像灯笼,挂满枝头;甜得像蜜糖,甜到心尖儿!咱这日子,也跟着甜滋滋的!”金秋时节,在天水市秦州区中梁镇的万亩果园里,55岁的果农张保廷一边采摘,一边乐呵呵地说道。他守着果园三十年,亲历了脚下这片土地从低产薄收的黄土地到硕果累累的“金果园”的蜕变,也见证了个人小家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幸福变迁。

花牛苹果的“又大又红”,首先得益于天水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地处北纬35°世界苹果优生带,大部分果园位于海拔1800米左右的山地,年均日照超2100小时,昼夜温差达15℃,为苹果的糖分积累和着色提供了绝佳条件。厚实的黄土层富含矿物质,为果树生长提供了多重营养。正是这份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赋予了秦州苹果“色艳形美、脆甜多汁”的独特品质,铸就了产业发展的先天优势。

1758894729667077118.jpg

“十多年前,果园里都是老品种,忙活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张保廷回忆,传统种植模式下,土壤板结、病虫害频发等问题曾让他一筹莫展。改变始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如今,行走在秦州区的果园,现代农业科技元素随处可见。当地探索出的“有机肥+纺锤形+反光膜”技术组合已成为标准化操作:通过科学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壤,采用纺锤形整枝提升透光率至75%,再于着色期铺设反光膜,使得果面全红率超过了90%。此外,防草布、太阳能杀虫灯、滴灌系统等设施的普及,让果园管理从“靠经验”转向“靠数据”,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飞跃。

如果说科技是引擎,那么模式创新就是加速器。秦州区龙凤村村支书刘永永,不仅是种植大户,更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2022年,他注册合作社,通过“电商平台+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分散的果农组织起来,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破解了单打独斗的困局。如今,仅线上订单就达数十万斤,带动了全村共同致富。政府则通过老旧果园改造、奖补政策落地、产业路网建设等举措,为产业升级清障铺路。据2025年秦州区果品产销数据显示,全区苹果预计年产量达45万吨,产值18亿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和“幸福产业”。

1758894744935032535.jpg

如今的秦州,林果产业不仅富了果农的口袋,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他们是手拿检测仪的“质检员”,是操控无人机的“飞手”,也是活跃在直播间的“新农人”,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老旧果园改造到新品种引进,从技术赋能到电商助农,秦州区的苹果产业升级之路,正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村里的土坯房变成了二层小楼,泥泞路硬化到了家门口,乡亲们的日子像枝头的苹果一样,红红火火。“住上了新楼房,挣上了踏实钱,这日子比苹果还甜!”张保廷的话,道出了万千果农的心声。这棵深深扎根在黄土地的苹果树,正见证着秦州儿女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续写“又大又红”的传奇。(刘可 文/图)

责任编辑:孙振杰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