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苏志刚
丰收节里话丰收。金秋时节,庄浪的层层梯田里,机声隆隆,人头攒动,大面积开始收获马铃薯。
机械化作业是马铃薯收获最为激动人心的乐章。当收获机的犁铧深入土垄,一颗颗饱满、光洁的马铃薯如同金色的鱼儿,跃出地面,人们在机器轰鸣中享受丰收的喜悦。与往年不同,庄浪县新集村村集体合作社采购的马铃薯收获等机,统一收获,成为庄浪农村秋收的新亮点。
新集村,地处关山林缘区,土壤肥沃,气候冷凉,是种植马铃薯的理想之地。屈峰,这位新集村的扛旗人,靠地域优势,集全村之力,办经济合作社,育马铃薯产业,让昔日的脱贫村,摇身一变成为小康村。如今,一块块薯田绿遍山川,一座座薯窖矗立于村头,村经济合作社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社员统一种植,统一销售,抱团发展,共同致富。2024年,全村共有140户农户加入合作社,累计种植马铃薯种子田1100亩,生产种薯2200万吨,收入352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元,比5年前翻了10倍。
“让我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土豆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部分村民认为打工来钱快,种土豆挣不到多少钱。我先是入户动员,效果不大,就在自家地里示范,生产一二级种薯,一亩地光卖种子拿回了1000元。百姓一看心动了,就都抢着种开了。”屈峰说。
种植马铃薯增添了新集人的底气。常年在外打工的王小龙夫妇,回乡创业,流转土地90亩,靠种种薯,去年拿回10多万元的收入。
近年来,庄浪县采取“党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要求合作社、农户与县陇源薯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县内加工企业签订供销协议,实行订单化种植,保障农户收益。2024年,全县建成马铃薯产业基地36万亩,年产量突破60万吨,全产业链收入突破10亿元。
金色链条上,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广袤的田野,另一头通向瞬息万变的大市场。农产品深加工,让农民不再为薯块卖给谁而发愁。庄浪宏达淀粉和鑫喜淀粉两大龙头企业,主要生产马铃薯淀粉、粉条、薯蛋白,马铃薯纤维、薯片等产品,年收购加工原料35万吨以上。
“咱们县上的庄薯3号这个品种,在全国卖的价格是最高的。因为黏度大,淀粉颗粒大,生产出来的淀粉品质好,所以深受知名企业的青睐。”庄浪县宏达淀粉责任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朱建勋说。
土豆,这颗昔日的“救命薯”,如今成为人们的美味佳肴。尤其是庄浪粉条,它是麻辣烫和暖锅的劲道,更是撬动梯田财富的第一把钥匙。金秋时节,梯田大地里,弥漫着浓厚的薯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