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客户端讯(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万明 文/图)9月26日,以“彩陶和光·文明互鉴·融合共享”为主题的第八届马家窑文化节在定西市临洮县开幕。来自考古学界、文化界的专家及嘉宾齐聚一堂,围绕马家窑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承与创新展开深入交流,共同见证这一中华文明瑰宝在新时代焕发的璀璨光芒。
开幕式上,与会嘉宾首先回顾了马家窑文化的辉煌历史。101年前,北洋政府矿政顾问、瑞典学者安特生在临洮马家窑村发现这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考古学文化遗存;1949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正式命名“马家窑文化”;1988年,马家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该遗址又入选中国考古学百年重要发现名录。作为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马家窑文化以“造型优美、纹饰奇特、色彩绚丽、制作精良”的彩陶闻名于世,其艺术成就被誉为“史前中国艺术殿堂中的璀璨明珠”,与敦煌文化并称为甘肃两大文化富矿。
定西市委书记汪尚学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马家窑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定西市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是‘甘肃的仰韶文化’,更是甘肃乃至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世界马家窑、命名在临洮’已成为鲜明的文化标签。”他强调,马家窑彩陶不仅展现了距今五千多年前先民卓越的审美与创造力,其大型聚落遗址(如寺洼遗址)更揭示了黄土高原西部早期社会发展水平,为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关键实证。今年,寺洼遗址更荣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一步彰显了定西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本届文化节是定西市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互鉴合作的重要平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彭明浩致辞时表示:“马家窑文化是连接远古与现代的重要桥梁。几代北大考古人深耕西北,从早期的调查发掘到科技分析、遗产保护理念探讨,始终为揭示其历史面貌贡献力量。我们期待通过跨学科研究,进一步破解马家窑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密码。”据悉,该院将持续与甘肃合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聚落形态、技术传播等重大学术课题研究,并通过共建实习基地、学术夏令营等方式培养专业人才。
近年来,定西市以马家窑文化为核心抓手,打出了一套“保护+研究+活化”的组合拳。通过立法保护、设施建设、品牌塑造等多方发力,用足用活马家窑文化IP。2024年,定西市更因马家窑文化的独特魅力获评西北首个“国潮城市”。未来,定西市将坚持“保护为先、研究阐释、活化利用、融合发展”四大路径,高标准推进史前遗址保护,深挖精神内涵,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串联“彩陶之旅”“溯源之旅”等特色线路,打造全国知名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