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文/图
一块砖,误差超过1毫米就是不合格;一面墙,垂直偏差超过2毫米便被扣分。这并非严苛的工艺标准,而是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砌筑赛项的真实赛场。
在这里,来自甘肃省金昌技师学院的参赛选手王嘉树,凭借“毫米级”的精准操控,从全国高手中脱颖而出,斩获全国第八名,成功入围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
备赛:以“毫米”为单位,将精准锻造养成习惯
“砌筑不是简单的垒砖,而是技术与耐心的双重考验。”回顾备赛过程,王嘉树语气坚定。面对国赛砌筑项目近百项客观测量指标,他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训练方向:不仅要快,更要准。
王嘉树的训练核心是“精准”。
1毫米的砖缝宽度、墙面垂直度、平整度……每一项指标都关系着最终得分。
为了将“精准”融入肌肉记忆,王嘉树每天坚持训练12小时以上,重复上千次砌筑动作。他用靠尺逐段检查墙面平整度,用塞尺反复测量砖缝厚度。
“标准就是尺子,差一毫米都不行。”王嘉树说。
除了基础动作的重复,他还针对“异形砖切割”“砂浆饱满度”等易失分点设计了专项建模训练内容,主要是让自己在一次次调整中优化手法。“备赛不仅是练速度,更是练‘稳劲’。”王嘉树举例说,比如模拟赛时长达15小时的不间断操作,中途不中断地完成两座砌体结构,就是为了确保到了赛场高压环境下,让精准操作成为肌肉记忆里一项项测量标准。
赛场:“高砖量”下的“流程化”对决,细节决定成败
踏上赛场,王嘉树立即感受到本届比赛在任务量上的“加码”。
“本届赛项要求完成的砌砖总量明显增加,而且砌体结构的复杂程度也有升级,包含了不少需要精细切割的异形节点,既要保证砌砖数量够,又要兼顾近百项客观指标的精度,这对体力和专注力都是极大的考验。”王嘉树开启赛场复盘模式,详细讲道。
面对挑战,他沉着运用备战时形成的“流程化操作法”:先精确放样,标记每块砖的位置与角度;再遵循“试切、调整、砌筑”的节奏稳步推进,最大限度避免操作失误返工浪费时间;同时定时用工具复核关键尺寸,确保不偏离标准。
“赛场比拼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细节的极致把控。比如砂浆的用量,多则影响美观,少则危及结构,这些平日练就的‘手感’就是赛场上的底气。”王嘉树认为。
赛项新变:评分趋近“零容错”,砖量难度“双升级”
对比往届赛事,王嘉树对本届砌筑赛项的变化有着直观感受,核心集中在“评分标准”与“任务要求”两大维度。
从评分来看,客观测量的“严格度”更高。“以往客观评分虽重要,但多少还有些灵活调整的空间,本届近百项客观指标几乎是‘零容错’——比如墙面垂直度允许的偏差只有2毫米,砖缝均匀度要求每米误差不超过1毫米,只要有一项超标,分数差距就会立刻拉开,对选手的操作精准度提出了极致要求。”
从任务来看,砌砖量与结构难度双重提升。一方面,需要砌筑的砖块总量比往届增加了约15%,要求选手在15小时内保持高效操作;另一方面,砌体结构中新增了更多需要精细处理的异形节点和复杂造型,不仅要切割精准,还要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这既考验“手上功夫”,也要求选手在操作中兼顾精度与效率,综合能力要求更高。
“通过与全国高手比拼,更清楚了客观评分的‘严苛边界’,也找到了自己在复杂结构砌筑上的提升空间。”能进入世赛集训队,王嘉树认为此行收获远超预期,会将此次大赛的宝贵经验带回甘肃,与更多技能学子分享,助力家乡精准对标国赛标准,为甘肃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贡献力量。
新收获,也是新起点。王嘉树的国赛之路,映照出一条新时代技能人才的成长轨迹。他的故事昭示着,精湛技艺并非天赋使然,而是源于对“毫米”的敬畏、对“标准”的坚守,以及将简单重复升华为专业极致的追求。在高质量发展呼唤大国工匠的今天,这种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正是青春最闪亮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