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兰州新区报记者 魏晓倩
近年来,兰州新区以“亩均效益”为核心指引,积极构建高效益、多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持续推动以鲜切花、食用菌和牛羊猪养殖为主导的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双创基地、赖家坡生态种养循环园等园区建设,在这片热土上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高标准农田筑基:守护粮仓,提升产能
今年以来,兰州新区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3.88万亩,同比增长4.39%。通过持续调整种植结构,提高高附加值作物比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37.9万亩,其中经济作物占24.02万亩,占比63%。新区还成功引进了金博士588、金博士1924等适宜寒旱区种植的高产玉米品种,并试种济麦22号、兰天42号、兰天58号等冬小麦新品,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这一系列喜人成绩,离不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代建运营与长效管护,新区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8万亩。原本零散的小块田地经整合改造,全部实现增产增效。
在这些高标准农田中,水肥一体化系统正精准地为作物输送养分。“从前种地靠天吃饭,如今灌溉施肥都能精准控制,产量提高了,收入也多了。”田间忙碌的农民脸上写满喜悦。
特色产业赋能:集群发展,塑造品牌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动力。兰州新区充分依托秦王川寒旱气候与土地资源禀赋,持续深化“土特产”布局,以设施农业为核心,推动鲜切花卉、食用菌、设施果蔬三大特色产业向集群化迈进。同时,加速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双创基地、空港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载体提质增效,不断激发特色产业活力。
上半年,新区蔬菜种植面积达3.22万亩,同比增长15.5%。黄瓜、番茄等优质果蔬从大棚直供市场;食用菌产量显著提升,白玉菇、蟹味菇等走上百姓餐桌,“菜篮子”“果盘子”供给能力持续增强。
品牌建设成为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今年,新区积极组织申报第五批“甘味”农产品品牌,“陌上时光”“兰新秦农”等5个企业品牌成功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借助“甘味”公共品牌效应,本土农产品正加速走向更广阔市场。
在鲜切花领域,兰州新区已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产基地。示范园内花卉贸易中心、组培育苗中心与采摘区布局有序,引自荷兰的文洛式智能温室中,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参数,自动化系统精准调控,让每一株玫瑰、洋桔梗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
食用菌产业同样表现亮眼。在秦东农投的生产车间内,数字化管控技术大显身手:菇房温度恒定24℃、湿度60%,LED灯光模拟自然光周期,确保菌菇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状态。“数字化管控不仅提升菇形与色泽,还可灵活调节出菇时间,错峰上市,稳定价格。”企业负责人介绍道。
科技赋能农业:智慧生产,提质增效
走进兰州新区的农田与园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气息扑面而来:智能温室自动感测作物生长,无人机飞跃田垄精准施药,农户通过手机一键管理灌溉施肥……新区正以科技为笔、以智能装备为墨,书写“扩量提质、延链增效”的现代农业新篇章。
在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技术员轻点手机屏幕,远程控制大棚遮阳与滴灌系统。“‘大棚管家’实时更新温、光、水、气数据,以前一人管两个棚都吃力,现在一人轻松管理五个棚,产量还提高了30%,人力成本降了20%。”他指着监测曲线说道。
在上川镇天山村玉米基地,物联网平台实现“一人管千亩”的高效模式,远程预警苗情、病虫害与气象变化,助力玉米喜获丰收。
科技赋能还延伸至采收环节。在农投集团的万寿菊基地,载重无人机一次可运送120斤鲜花,只需3分钟即可从田间运至转运车。“以往靠人力肩扛,一亩地来回十几趟,累人不说,花还易蔫。现在无人机既省力又保新鲜”,现场负责人感慨道。
说话间,又一架植保无人机低空掠过花海,细密的水雾均匀洒在花株上。“这是在给万寿菊喷叶面肥,以前人工喷肥,一亩地要花1个多小时,还容易漏喷、重喷,现在无人机按设定航线作业,一亩地5分钟就能搞定,肥料利用率比人工高得多。”王中博说。
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人力耕到智能种,兰州新区正通过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让农业新质生产力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向更高效、更优质、更具竞争力的方向迈进,为农业扩量提质、延链增效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
秋韵正浓,兰州新区的田野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兰州新区正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根基,以特色农业产业为支撑,以科技赋能为动力,以农旅融合为路径,奋力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向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