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万明
仲秋的晨光洒在成县抛沙镇广化村的田野上,薄雾如轻纱般浮动,空气中弥漫着青草与泥土的芬芳。整齐的牛舍里,健硕的肉牛或低头咀嚼着新鲜的草料,或慵懒地甩着尾巴,偶尔发出几声低沉的“哞”叫,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生机与希望。
近年来,成县立足资源禀赋,利用东西协作优势,将生态养牛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科技赋能、党建引领,推动牛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全县肉牛饲养量已达3.13万头(存栏2.11万头、出栏1.02万头),百头以上规模养牛场37个,存栏量较2022年同期增长290.2%,出栏量同比增长215.67%,一幅“牛”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成州大地徐徐展开。
成县地处秦岭南麓,气候温润,水草丰茂,自古就有养牛的传统。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提出“十镇百村千户万头”生态养牛产业发展战略,以10个重点乡镇、100个示范村、1000户养殖大户为引领,推动全县养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
“政策扶持让我们养牛更有底气了!”红川镇一位养殖户笑着说。近年来,成县连续出台《“十镇百村千户万头”生态养牛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从圈舍建设、良种引进、饲草种植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累计安排东西部协作资金1203.75万元,为958户养牛户发放了产业奖补资金 ,让养殖户们吃下了“定心丸”。
“贴息贷款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店村镇一位养殖大户表示。成县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对养牛10头以上的农户提供5~20万元全额贴息贷款,贷款超20万元的按3%补贴,年贴息最高20万元。截至目前,已累计为146户养殖户发放贴息贷款2587万元。
走进抛沙镇广化村骁原养殖农民合作社,现代化牛舍整齐排列,自动化拌料机、粉碎机高效运转,158头肉牛膘肥体壮。“现在养牛可不一样了,科学喂养、精准管理,效益比以前高多了!”合作社负责人张杰介绍。该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总投资超过600万元,配备两座大型标准化牛舍及粪污处理系统,不仅实现了科学养殖,更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增收。
成县坚持“内扩外引、链式发展”,盘活闲置养殖场5家,引进大型养牛企业6家,总投资达2.1亿元。在良种繁育方面,建成冻配站3个、冻配点5个,年完成黄牛冻配4120头;在饲草保障上,先后引进20个优质饲草品种进行试验种植,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现在技术服务随叫随到,养牛省心多了。”城关镇不少养殖户感慨道。成县全面推行“双轨三包两挂钩”防疫制度,年排查养牛场户1200余场次,确保全县无重大疫情。同时组建专业技术服务团队,累计开展技术培训53次,发放资料4400余份,受益群众达6000余人。
抛沙镇党委书记朱成龙表示:“我们将继续强化政策支持、优化技术服务,为肉牛养殖产业提供坚实保障。”如今,成县的生态养牛产业不仅带动了肉牛养殖的蓬勃发展,更促进了猪、鸡、羊、蜂、兔等特色养殖齐头并进,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秋阳正好,成州大地处处涌动着产业振兴的蓬勃生机。从政策扶持到科技赋能,从党建引领到农户参与,成县的生态养牛产业正以昂扬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书写着更加“牛”气冲天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