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薯”破土促振兴——“牛羊菜果薯药粮种”产业集群建设观察(五)
2025-09-23 02:01:49 来源:甘肃农民网

11b20250922C.jpg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万明

“陇中苦瘠甲天下,却有金丸破土来。”作为全国马铃薯生产的“第一方阵”,甘肃以常年1000万亩左右的种植面积、超1500万吨的总产量稳居全国前列,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达400亿元,较2022年增长17.6%,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

在历史印记中,马铃薯始终与陇原人民紧密相连:它曾是饥荒年代的“救命薯”,是脱贫攻坚时期的“致富薯”,如今更在乡村振兴的春风中,蝶变为激活农业现代化的“振兴薯”。2023年,农业农村部力推甘肃8县区申报马铃薯产业集群项目,恰似一场“及时雨”,为这片土地的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薯都”定西挑大梁

定西,是甘肃马铃薯产业的核心区。1995年之前,定西马铃薯种植面积仅100万亩,加工率不足1%,且以小作坊为主。1996年,定西市将马铃薯确定为支柱产业,开启了产业化发展的序幕。2003年~2007年,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产业链发展规划应运而生。2008年,“中国薯都”的品牌构建思路成熟,产业驶入快车道。

如今,定西已形成完整的马铃薯产业体系:良种繁育方面,38家种薯企业年产原原种18亿粒,占全国半壁江山;精深加工领域,28家加工企业开发出淀粉、全粉、宽粉等六大类产品,爱兰马铃薯公司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定西宽粉”成为新增长极,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

定西马铃薯产业升级中,科技创新与模式创新双轮驱动。香泉镇马铃薯研究所建成三级繁育体系,年产脱毒试管苗6000万株、原原种1.2亿粒,产品远销国内外;安定区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保障规模化种植,黑膜覆盖86.19万亩,总规模超100万亩。

现代农业技术成效显著,巉口镇膜下滴灌技术让水肥利用率提高 30%,鲁家沟镇1.14万亩示范区借智能水肥一体化实现亩产4250公斤,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加工环节价值链持续提升,甘肃蓝天公司年加工鲜薯60万吨、产淀粉10万吨(占全国33%),联动200余家合作社;安定区42家宽粉企业年产能9.8万 吨,薯香园、爱兰薯业还开发主食化及速食产品。

品牌建设助力“土特产”走向世界,定西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396亿元,“甘味”矩阵含18个企业品牌,立体销售网让产品快速占领市场。产业发展最终惠及农民,安定区陈家屲村王桂芳   等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分红、务工年增收超4万元,安定区超10万户农户嵌入产业链,马铃薯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率超30%。


陇原薯业绘新景

定西的发展经验正在带动全省马铃薯产业提升。2024年,全省马铃薯面积达到900万亩左右,产量1600万吨左右,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00亿元,比2022年底增长17.6%。

与此同时,种薯生产能力显著提升。马铃薯产业集群项目的8个县区累计新建原原种生产网棚1.7万平方米,智能连栋温室6000平方米,原种繁育基地1.95万亩,预计可新增原原种生产能力1亿粒以上。

民乐县集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项目建成5万平方米马铃薯原原种繁育玻璃温室,配套可移动传送装置、分选装袋等自动化设施,成为目前全省单体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温室。

马铃薯产业集群发展带来的变化清晰可见。自项目实施后,我省绿色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全省共建设万亩以上标准化基地15个,千亩以上标准化基地310个,辐射带动全省绿色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500万亩。安定区在19个乡镇建设规模500亩以上的标准化商品薯种植基地8万亩。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全省已建成马铃薯加工企业10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58家。新建鲜薯储藏库1.2万平方米,建成2座马铃薯气调库,新增仓储能力5万吨左右。新建成马铃薯淀粉、粉条、流汁宽粉、薯条薯片、真空包装等各类精深加工生产线10条,预计新增马铃薯制品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

马铃薯产业集群项目把农户“嵌”进全链条:政府搭园区,企业建工厂,合作社联基地,农民变股东兼工人。东升公司一期投产就新增岗位百余个,固定工年收五万,季节工日薪两百;爱味客更承诺“市场价再上浮一毛”保底收薯,薯农亩均多赚三百,企业原料稳、财政税收涨,小农户同步分享现代农业红利。

马铃薯产业集群项目的实施,同时促进了各地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民乐县专门成立马铃薯产业联盟,与中国农科院金黎平团队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目前,全县马铃薯种薯企业共有4家,申报马铃薯相关专利14项,累计培育鼎丰、集华等系列新品种3个;庄浪县成功举办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马铃薯食品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庄浪招商引资大会,邀请全国各地专家学者、企业客商共谋产业之兴、共启合作之路。


产业升级谱新篇

通过“省负总责、市级配合、县区落实”的纵向联动机制,在马铃薯产业集群项目实施过程中,我省初步形成了马铃薯全产业链整体推进的旱作区“梯田+高淀粉马铃薯”产业带和河西灌区“高效节水+优质专用马铃薯产业带”两大优势产业带。

“梯田+高淀粉马铃薯”在品种上重点突出中晚熟、高淀粉,在精深加工上更加突出精淀粉和粉条等制品;河西灌区“高效节水+优质专用马铃薯产业带”在品种上更加突出早熟菜用型,在精深加工上更加突出全粉及主食化产品。

通过集群建设,两个产业带在品种、加工两端带动下,持续补齐良种繁育和仓储物流体系建设。马铃薯产业区域布局更加明显。

从定西到全省,马铃薯产业的蜕变,不仅是“一粒薯”的成长史,更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正如参加2025年马铃薯大会的专家所言:“定西马铃薯的故事,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鲜活注脚。”

站在新的起点,在科技赋能、品牌引领、联农带农的道路上,甘肃马铃薯产业正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这颗曾经的“救命薯”,必将在乡村振兴的沃土里,继续生长为托举农民幸福、赋能农业升级的“振兴薯”!


责任编辑:杨万明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