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文/图
技能,从这里启航。
匠心,在指尖绽放。
在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舞台上,甘肃代表团以扎实的技能功底、出色的现场发挥和锐意创新的精神风貌,在全国竞技舞台上奏响了“陇原工匠”的时代强音。从农机智能化到餐厅服务,再到制造团队挑战赛……甘肃选手在多领域赛出了水平、赛出了风格,更探索出技能人才赋能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田野上的“数字”对决
“这是我第一次以选手身份站上国赛舞台,既紧张,更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甘肃代表团农机智能化赛项选手张君智难掩内心的激动。他所参与的比赛项目涵盖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电动拖拉机维护与装调、联合收割机作业参数维护、电气系统搭建与故障排除、电动拖拉机生产作业运行维护五大模块,是传统农机维修向智能化转型的典型代表。
“赛项标准基于国家职业标准三级以上,并融入了无人驾驶拖拉机和智能收割机等前沿技术。”张君智表示,这场比赛不仅是对技能的检验,更是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刻洞察。
作为乡村振兴七大赛项之一,农机智能化折射出农业领域正从“机械替代”走向“智慧赋能”的重大转型。
虽是首次参赛,张君智仍深感收获颇丰:“与全国顶尖选手同台竞技,与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面对面交流,让我既看到了差距,也更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我们要将大赛中获得的新理念、新技术带回家乡,为陇原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毫米之微彰显职业精神
很多人看来,餐厅服务只是一项普通工作,何以能成为国家级竞赛项目?
44岁的甘肃代表团餐厅服务赛项目选手何玉静,用她的表现作出了回答。
身为一名有17年教龄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何玉静首次从“指导者”转型为“竞技者”,在她看来,这是一次职业生涯的挑战,更是一场对专业能力的深度锤炼。
“连呼吸都要调整节奏。”对于这次参加国赛,何玉静这样形容比赛的紧张程度。
赛场上,主题宴会摆台中,器皿摆放误差需控制在毫米级;分餐服务要应对模拟客人的多变需求;主题设计则需兼顾创意与实用性,从菜单设计到氛围营造,每个细节都需反复推敲……
这一切,都远不同于课堂上的模拟教学。
操作的精准性与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都是对选手的考验。何玉静坦言,竞赛中“时间和细节带来双重压力”,但也正是这种压力,让她更深刻理解到行业真实需求与教学实践的衔接点。
国赛的意义不仅在于竞技,更在于推动产教融合。“今后,将把大赛中所学的服务标准与创新思维融入课堂教学,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培养更多符合现实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何玉静说。
把“匠心”融入代码与齿轮
在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现场,电路设计、电子装配与编程、机械加工、装配调试等环节紧张有序地进行着,选手们动作娴熟、配合默契。
来自甘肃的选手李怀,虽然个人第七次参加全国大赛,但今年却是第一次以三人团队形式出战。即便竞赛经验丰富,他和队友们的配合要丝滑衔接,一刻不敢放松。
“这次比赛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李怀介绍,在为期三天的比赛中,他们需要完成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测试验证的全流程任务,综合考查机械、电子、编程等多领域能力。“项目既要求选手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做到操作零误差,也要具备出色的团队协作能力。”
李怀举例说,在制造机电产品时,既要运用机械加工技能制造出符合精度要求的机械部件,又要通过电子电路知识完成电路设计与装配,实现产品的自动化控制,最后还需进行装配调试,确保产品整体性能达标。
在这种高强度的竞赛中,创新成为突破难关的关键。“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敢于尝试新方法、新思路。”李怀深有感触地说。这种突破常规的竞赛体验,不仅提升了团队的协作与应变能力,也为他们今后投身制造业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不仅是一场技艺的较量,更是一次人才的淬炼、方向的引领。近年来,随着更多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更多创新成果落地生根,职业技能竞赛正成为助推中国制造、中国服务走向世界的重要引擎。
“我们甘肃代表团的选手们在比赛中锤炼了技能、拓宽了视野、坚定了方向。”甘肃代表团国赛裁判员表示,“今日这些年轻人在赛场上闪耀的‘技能之光’,必将照亮更多劳动者走向技能报国、人生出彩的梦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