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阳光、空气与秸秆的协奏曲——甘肃农村清洁能源赋能乡村振兴全景观察
2025-09-22 23:22:30 来源:甘肃农民网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成军

如果把乡村振兴比作一首交响曲,那么阳光、空气与秸秆就是甘肃田野里最灵动的三个音符。它们曾被视作理所当然的存在,如今却在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共同指挥下,奏出“零碳、循环、富民”的和谐旋律。

从河西走廊到董志塬,从陇中腹地到秦巴山麓,无论是河谷、塬面还是戈壁,我们看到,同一束阳光点亮了屋顶光伏,同一片秸秆变身牛羊饲料,同一堆粪污化作清洁能源。

当屋顶不冒烟、田野无狼火、粪污变油田,和美乡村和地球的呼吸一起变得清新。

零碳乡村的“一本账”

“炕头不冒烟,屋顶能赚钱。”

初秋的皋兰县什川镇下泥湾村,82户灰白小院屋顶,一排排深蓝色光伏板泛着粼粼波光。光伏光热一体化储电直驱热泵悄悄运转——冬日供暖、四季热水、日常用电,全靠阳光“买单”。村党支部书记算了一笔“碳账”:以15年使用周期计,这个小村庄将省下5513吨标准煤、减排1.4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种下70万棵树”。

下泥湾村的蝶变不是孤本。甘肃把“零碳”视作乡村振兴的“芯片”,在113个清洁能源示范村、73个绿色低碳村庄同步植入“太阳能+生物质”“光热+热泵”“光伏+农光互补”等多能互补系统。每个取暖季,2.1万户农民户均少掏2000元,却为地球多贡献3.8吨二氧化碳减排量。

其中,金塔县大庄子镇头墩村和通渭县李家店乡李店村入选全国首批低碳乡村培育试点,探索出“太阳能光热+辅助热源”分户取暖的多能互补模式。

在头墩村六组,137户农房屋顶架设太阳能集热器,配套生物质炊事取暖炉,村委会860平方米公共区域完成清洁取暖改造,189盏太阳能路灯照亮村口巷道。一个取暖季下来,户均节约支出3400元,减排二氧化碳5.7吨。

更巧妙的是,村里将低碳理念融入产业发展,构建“饲草种植—肉牛肉羊养殖—堆肥还田”循环链,80立方米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尾水用于绿化灌溉,实现“零碳”与“增收”双赢。

通渭县李家店乡李店村则把零碳与富民捆在一起。81亩农光互补电站,板上发电、板下种金银花,年收益66万元用于公益性岗位;36户搬迁群众用上“太阳能热水取暖+生物质炉具”,外墙保温同步升级,户均能源支出下降四成。村民王建国感慨:“过去烧煤一身灰,如今取暖不花钱,做饭告别烟熏火燎,日子亮堂得很。”

这一切,既有政策的支撑,也有技术的加持,更有市场的激励——

政策是“根”。省委、省政府把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列为“乡村建设七大工程”之一,《甘肃省农村能源条例》以法律名义给阳光、空气和秸秆“确权”;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催化技术、资本、人才向田野聚集。

技术是“翼”。兰州理工大学团队把光伏板、热泵、储电、智能控制做成“乐高式”模块,缺什么补什么,农户像搭积木一样升级自家能源系统。

市场是“魂”。榆中县车道岭村每户3千瓦屋顶光伏年发电收益2000元,恰好买回生物质颗粒燃料,实现“零费用取暖”。当碳减排变成真金白银,农民第一次发现:环保不是负担,而是产业。

“秸”尽所能的“新宝藏”

秋收后的张掖山丹县,金黄的玉米秆不再被付之一炬,而是被卷进打捆机,变身为“牛羊面包”。揉搓、丝化、颗粒、发酵……粗蛋白含量从2%飙升至13%,每吨售价翻三番,仍被外地客商抢购。

甘肃年产秸秆1400万吨,曾是“烧不得、扔不掉”的烫手山芋,如今成了“饲草、燃料、肥料”三栖明星。省里连续7年投入专项资金,建设50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收储运中心、成型燃料加工厂、饲料化生产线星罗棋布,2024年全省综合利用率达到91.5%。

甘肃的农田里,每一根秸秆都在诉说“秸”尽所能、“变废为宝”的故事。

在武威凉州区,7家万吨级生物质燃料企业年加工成型燃料10万吨,辐射36个煤改生物质社区,310万平方米建筑告别煤烟。“以前室温12℃,现在20℃,一个冬天还能省800元。”南安社区居民朱桂兰说。

庆阳市的秸秆“变形记”更具想象力。秸秆先变食用菌基质,菌渣再成牛羊饲料,最后化作有机肥回到田间——“作物种植+食用菌栽培+牛羊养殖”三元双向循环,秸秆、果木弃枝化身食用菌基质,菌糠菌渣又成为牛羊饲料和农田肥料。2024年,全市以秸秆为原料的食用菌棒生产能力达2亿棒,产量4.06万吨,产品远销韩国、日本,产值突破10亿元,带动50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秸秆身价倍增。

永昌县则把秸秆做成大产业:45家饲草种植主体、16家加工企业、5家饲料企业沿链聚合,饲草料年产能114万吨、产值18.8亿元,成为草食畜牧业的“绿色粮仓”。

一根秸秆,串起了河西走廊、陇中黄土高原和甘南高寒牧区,以订单收购、统配统收、托管托养等方式,把农户嵌入秸秆产业链,夯实产业基础架构。

曾经“狼烟四起”的田野,如今只剩机器的轰鸣与牛羊的反刍声。

生物燃料的“魔法棒”

高台县方正节能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厂区闻不到粪污臭味,只有淡淡的天然气味。

牛羊粪污、秸秆、尾菜等有机废弃物经过“干式+湿式”厌氧发酵,每天吐出2万立方米甲烷含量97%以上的生物天然气,年减排二氧化碳6万吨。

沼液、沼渣通过膜分离、微生物复配,再变葡萄、玉米专用液体肥和茄果类育苗基质,年替代化肥4800吨,改良盐碱地2000亩。2022年,项目通过国际自愿碳减排(VCS)交易,1.17万吨减排量卖出36.92万元,“环保”第一次有了国际身价。

“三级收储+价值反哺”模式破解原料难题:农户交1吨秸秆可换5袋有机肥加150元运费补贴;合作社交1方粪污可换10元肥钱加15元补贴。12个村级收储站点织密“村收集、镇中转、企处理”网络,农民参与率100%,粪污不再是负担,而是“地下油田”。

兰州新融环境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在武威凉州区建设的5个规模化沼气站,总发酵容积达2.2万立方米,年处理有机废弃物34.5万吨,产沼气1205万立方米,可发电2410万千瓦时或提纯生物天然气803万立方米。“沼气发电并网每度收益0.31元,沼肥按80元/吨销售,年营收峰值1.06亿元。”运营企业负责人说。

放眼全省,476处沼气工程、2处生物天然气工程星罗棋布,年处理有机废弃物216万吨,生产沼气4660万立方米,相当于替代3.3万吨标准煤。

生物天然气工程还成为破解农村环境难题的“利器”。兰州新融环境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投资8.2亿元的黄河流域城市群有机废弃物协同处理项目,一揽子解决11个县区160万吨城乡固废,年营收峰值3.39亿元。宁县苹果园施用沼肥后,化肥减量20%,苹果糖度提升、果面光亮,亩均增产15%;养殖场粪污集中处理,夏天再无蚊蝇乱飞,村民点赞:“臭水沟变成了后花园。”

如今,甘肃正通过“沼气+种植”“沼气+养殖”模式,构建“废弃物—能源—肥料”的闭环产业链,累计打造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面积达到12万亩,为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注入新动能。

零碳乡村让农民用上“不花钱的暖气”,秸秆综合利用让田野告别“狼烟四起”,沼气生物天然气让粪污成为“地下油田”。

当绿色成为农业的底色,生态成为农业的底盘,乡村振兴就不再只是“富口袋”,而是“富脑袋、富生态、富未来”。

阳光还在,空气依旧,秸秆仍年年生长,但甘肃已经学会用更高级的乐谱,让它们在黄土高原上持续奏响——

屋顶的光伏板还在追加,秸秆的旅程还在延伸,粪污的逆袭仍在升级。

这首绿能协奏曲,未完待续!

(以上照片均为资料)

责任编辑:王倩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