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王倩 王甜 曹勇 文/图
当传统农业遇上数字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丰收火花?
日前,记者在高台县宣化镇贞号村智能化精品果蔬种植示范基地,找到了答案——棚内不见往日人工调控温湿度的忙碌,取而代之的是数控屏幕上跳动的精准数据;但丰收的热闹丝毫不减,圆润饱满的西红柿挂满枝头,现代化的种植场景与丰收的喜悦气息完美融合。
作为高台县2025年首批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项目,这些大棚有效弥补露地蔬菜的季节性短板,与供沪蔬菜基地形成优势互补,有力提升全县蔬菜产业的错季供应能力、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韧性。
宣化镇辖17个行政村、1个开发区,121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不到7000,老龄化、空心化严重,过去村民多以外出务工为主,撂荒地较多。
针对这一困境,如何破局?
2020年,宣化镇党委、村党支部牵头完成3100亩耕地整村流转,建成连片露地蔬菜种植基地,让零散土地聚成了“致富田”。
“刚开始大家都不敢干,怕赔本。后来村党支部给咱撑腰,党员也带头干,我们心里有了底气。现在不用去外面打工,在家门口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挣得也不少。”在大棚干活的李大爷笑着说。
去年,贞号村依托整村土地流转、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5万元。
尝到发展甜头的贞号村,今年步子迈得更稳也更大——村党支部再出实招,按照“党支部+公司+基地”模式,整合项目资金、企业投资与自筹资金共450万元,一口气建起10座高标准双拱双膜钢架大棚,并配套了智能温控、“四情”监测、水肥一体等一系列前沿智能化设施。
往昔靠天吃饭、单纯凭借经验种植的传统模式被彻底颠覆,如今,种植户们只需通过手机,就能精准调控大棚内的温度与湿度,实现精准灌溉与施肥。
“设施+技术”双轮驱动,共同构建起完备的智慧农业体系,为农产品产量与品质的提升装上了强劲有力的引擎。
“从目前的采摘情况来看,产量十分可观,每个棚产量达2万多斤,现在每斤能卖到5块钱。”贞号村党支部书记朱吉财说。
为了让产业发展更具活力与韧性,贞号村创新性地采用“党支部+公司+基地”发展模式。村里成立了高台县臻品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河南绿盛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紧密携手,形成“村企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联合体——村集体公司肩负起组织种植市场紧俏精品果蔬的重任,合作企业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供籽种、承担前期育苗工作,并给予全程种植技术指导,同时以保底价格订单收购农产品,负责对外销售。
如此一来,不仅为村民们消除了种植过程中的后顾之忧,更解决了“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难题。
在理顺产销链路的同时,收益分配机制也同步落地:村里采用“1225”利益联结模式,将收益按比例划分,10%用于基地流动资金,20%用于项目资产固定分红,20%由村集体公司收益分红,50%由合作企业收益分红,确保产业发展红利精准惠及各方。
“基地建成后,效果立竿见影。”宣化镇副镇长寇继锋介绍,基地年可销售精品果蔬500吨以上,带动村集体经济突破100万元以上,有效解决本村及周边近300名群众就近就业,带动群众户均增收2万元左右。
贞号村的成功,只是高台县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高台县立足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资源禀赋,突出蔬菜主产区功能定位,围绕“做大基地、做精产品、做长链条、做优品牌”的发展思路,突出绿色高质量发展,通过建基地、抓示范、强阵地、树样板,产业规模稳步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助推乡村振兴作用日益显著。
2025年上半年,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18.21万亩,其中露地蔬菜15.56万亩,设施蔬菜2.65万亩,预计总产量17.91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7.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