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陇原处处菜根香——“牛羊菜果薯药粮种”产业集群建设观察(三)
2025-09-22 20:50:01 来源:甘肃农民网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倩

秋日的甘肃,风物如画。风拂过菜田,连片的辣椒如一团团红色的火焰,燃烧在大地上;饱满光洁的胡萝卜从泥土中探出金红相间的身躯,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排列整齐的供港蔬菜鲜嫩欲滴,棵棵披着晨露,静待启程……

甘肃是我国“西菜东调”“北菜南运”的五大商品蔬菜基地之一,高原夏菜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蔬菜品种多,特色蔬菜也多,被列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地标蔬菜”更是撑起了大西北的“菜篮子”。

近年来,我省锚定打造千亿级绿色蔬菜产业集群,紧盯全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行动方案明确的任务,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全力推动绿色蔬菜产业提档升级。

蔬菜,已成为甘肃一张亮丽的“名片”,更是各地餐桌上的“抢手货”。

从“老三样”到“百菜园”

“以前冬天只能吃白菜、土豆、胡萝卜‘老三样’,现在超市里的蔬菜连名字都认不全!”行走在兰州街头,市民王阿姨的道出了甘肃“菜篮子”的巨变。

甘肃地处黄土、青藏、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地理风貌复杂,气候多样为蔬菜种植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每到夏季,兰州、定西、临夏等高原地区便迎来了蔬菜生长的黄金期。凉爽的气候驱散了酷暑,充足的光照给足了作物“能量”,昼夜温差更是让蔬菜积累了满满的糖分——这般天然的“生长温室”,让甘肃高原夏菜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走进榆中县高原夏菜种植基地,一望无垠的大片蔬菜翠绿夺目,芹菜、小香葱、娃娃菜、西蓝花、菜花等各种蔬菜分布错落有致,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作为高原夏菜的发源地和核心产区,榆中不仅有甘蓝、菜花、娃娃菜等30多个种类300多个主栽品种,还引进了苦菊、紫菜花、宝塔花菜、芦笋、冰菜等新特菜。目前,榆中县蔬菜种植面积突破41.7万亩,年产量近万吨,其中高原夏菜外销量2024年超130万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直供基地。

而在河西走廊的绿洲地区,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为蔬菜种植提供了天然优质的生长环境。

酒泉的洋葱个头大、口感甜、耐储存,畅销国内外市场;张掖的辣椒色泽鲜艳、辣味醇厚,不仅用于鲜食,还广泛应用于辣椒制品加工;武威的西红柿果实饱满、汁多味美,深受消费者喜爱……

如今,甘肃蔬菜种植已涵盖了叶菜、根茎、茄果等众多品类,品种愈发丰富多元。截至7月,全省蔬菜累计播种面积753万亩,产量1273万吨。

依托五大蔬菜优势产区(河西走廊高效蔬菜区、中部及沿黄灌区高原夏菜区、渭河流域传统蔬菜区、泾河流域新兴蔬菜区、“两江一水”流域早春蔬菜区),甘肃还建成7个蔬菜育种中心、30个千亩以上生产基地、15条加工生产线,推动蔬菜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稳步迈进。

从“靠天收”到“智慧种”

白露时节,走进白银区四龙镇永兴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温室连成一片,温室内嫩绿的芦笋苗正茁壮成长。

“芦笋被誉为‘蔬菜之王’,但全国设施化种植比例不足10%。我们通过智能温室、水肥一体化、AI采收等技术,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园区负责人于静郡介绍。

在园区数据处理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全国芦笋价格曲线和温室环境数据。技术员轻点鼠标,滴灌系统立即启动,精准喷施定制营养液。土壤传感器自动调节水肥配比,节水达50%;AI采收机器人通过图像识别精准定位成熟芦笋,效率是人工的3倍;大数据平台则能预测市场行情,去年价格预测准确率高达92%。

这样的“智慧种植”场景,不止出现在白银的产业园。

在甘州区党寨镇的蔬菜生产基地,智能温室里的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温度、湿度和土壤墒情,数据通过物联网系统传输到控制中心,管理人员轻点屏幕就能调节灌溉和通风设备。

“过去种蔬菜凭经验,现在靠数据。”基地负责人指着手机上的智慧农业APP介绍,通过精准调控,蔬菜亩产提高了20%,水资源利用率提升30%以上。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广菜菜(绿肥作物)轮作、蔬菜嫁接苗、等连作障碍综合治理集成技术,集成推广集约化育苗、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累计创建蔬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建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4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99个,认定以蔬菜为主导产业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0个;创建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589万亩。

同时,甘肃省强化与科研院校的协作攻关,积极开展蔬菜种植关键技术攻关和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应用推广;加强蔬菜防灾减灾指导,加强安全生产宣贯和生产标准的制定;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全省年集约化育苗能力超过100亿株,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从“卖菜”到“卖品牌”

“今年这批黄瓜口感脆甜,贴上‘甘味’标识后,实现了优价。”在肃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寨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酒泉承德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范立德忙着采摘黄瓜。

范立德的合作社有119座日光温室,2021年果蔬品牌“醇祥福”入选精品“甘味”农产品名录,2023年番茄、黄瓜再获“甘味”认证,“有了‘甘味’招牌,咱们的蔬菜就有了‘金字招牌’!”

“甘味”品牌的赋能效应,不仅体现在单个合作社的发展上,更辐射到了区域特色蔬菜产业。

作为“甘味”农产品省级公用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永昌高原夏菜巧妙借力,共享其“绿色、有机、优质”的整体形象,借势提升自身辨识度与公信力。而“永昌高原夏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成功注册,更是为其贴上了独一无二的品质标签,这块金字招牌不仅是信誉的象征,更成为消费者心中品质的保障。

在朱王堡镇蔬菜加工基地的冷链装车区,叉车正将贴有“甘味”标识的纸箱运送至冷藏车旁。甘肃华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汉东明介绍,依托“甘味”品牌的强大背书和稳定可靠的产品品质,这些蔬菜在采收前就已被大量预订,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增强产业竞争力,品牌是关键。

近年来,甘肃以“厚道甘肃 地道甘味”为理念,全力培育“甘味”农产品品牌,其中兰州高原夏菜、兰州百合等11个“甘味”蔬菜区域公用品牌,已成为甘肃蔬菜走向全国的“通行证”——兰州高原夏菜品牌价值已达58.99亿元,经销商吴涛说:“有了品牌加持,我们的蔬菜在外地市场特别好卖,消费者认‘甘味’这个牌子!”

目前,“甘味”品牌共有55个区域品牌和750个企业商标品牌。其中,认定蔬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8个,企业商标品牌185个。今年以来,“甘味”全国授权门店累计达98个,“甘味”农产品销售额154亿元。

阡陌纵横、沃野千里;菜蔬充盈,园畦翠郁。甘肃的“菜园子”,正影响着更多人的“菜篮子”!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