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旱作藏粮技更精——“牛羊菜果薯药粮种”产业集群建设观察(七)
2025-09-22 17:17:27 来源:甘肃农民报

03b20250923B.jpg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毛婧雯

在占全国0.84%的水资源和2.23%的粮食播种面积上,甘肃生产了全国1.83%的粮食总产量——这是一份来自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逆袭”答卷。近年来,甘肃省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推动粮食产业集群建设,不仅实现了面积、总产、单产“三增长”,更探索出一条科技驱动、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04

良田筑基:从靠天吃饭到稳产保收

甘肃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一直是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全省年均降水量仅300毫米左右,且分布极不均匀,如何用有限的水资源养活更多人,成为甘肃农业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穷则思变。令人惊叹的是,甘肃不仅解决了粮食自给问题,还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越来越重要的贡献。2024年,甘肃省粮食播种面积达4073.8万亩,同比增加7.45万亩;产量259.2亿斤,同比增4.6亿斤;亩产318.2公斤,同比增5.1公斤,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长”。更值得一提的是,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超过八成,科技已成为甘肃粮食生产中最强劲的引擎。

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甘肃对粮食生产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实现省域农业现代化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举措,高起点谋划、高站位部署,有效夯实党政同责机制,促进行政与科技融合,形成推进单产提升的强大合力。

收割机

初秋时节,走进肃州区的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区,整齐划一的田块、完善的灌溉系统令人眼前一亮。这里实施的10万亩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已于2023年投入使用,明显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益。

省农业农村厅始终把农业基础设施作为推动农业生产效率和提升单产的关键因素,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01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848万亩,这些高标准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

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甘肃突出分区分类建设和差异化资金补助,依托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加力建设调蓄水池、引水泵站、精准调控平台等,显著提升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局部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困境。

镇原县太平镇的农民深有体会:“以前种地看天脸色,现在有了高标准农田和节水设施,稳产保收,我们也吃上了‘定心丸’。”

良法赋能:技术创新破解生产难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选育抗旱抗逆品种尤为重要。甘肃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持续推广兰天系列优质中筋小麦、先玉系列耐密宜机收玉米、陇薯系列高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全省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7%以上。

06

值得一提的是,甘肃冬小麦良种覆盖率达98.61%,春小麦良种覆盖率达98.79%。兰天48、兰天36、陇春41、陇春36等抗性强的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为粮食稳产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陇东旱塬,今年遭遇了60年一遇的春旱,但采用“新品种+抗旱技术”的农田经受住了大旱考验。农技人员介绍,冬小麦灌浆期利用无人机喷施叶面肥和抗旱剂,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救命增产作用。品种与抗旱技术加持,让抗旱增粮技术效果明显。

永昌县百亩攻关田的测产结果更令人振奋:国审强筋小麦陇春44亩产达738.2公斤,千亩示范方亩产704.9公斤,创下全省春小麦单产纪录。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良种+滴灌”技术的支撑。

在陇东旱塬建立的千亩旱地玉米覆盖密植增产示范区,先玉335、陇单636等耐密宜机收品种被筛选应用。按照1毫米降水种植10株玉米的适水种植原则,亩种植密度增加1000株达到5000株以上,配套无人机导航覆膜施肥播种艺机一体化、生物降解地膜、延期低水分机械粒收、秸秆还田等技术,创建了玉米百亩旱塬抗旱节水吨粮田应用场景。

肃州区清水镇沙山村的实践证明了农业机械化的效益。2024年该村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4300亩,采用“良种密植+水肥精准调控+小流量滴灌”模式,较2023年大水漫灌亩均玉米增产25公斤、节肥8-10公斤、节水400立方米、节约劳动力50%以上。全村仅用水一项即节约100万立方米,固定支出减少约20万元。

甘肃全面落实小麦秋播药剂拌种,年均完成拌种面积700万亩以上,占播种面积99%,基本做到全覆盖。同时加力推广小麦宽幅匀播、全膜覆土穴播、秸秆覆盖与还田培肥、宽幅匀播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规范化机械条播等技术。

08

马铃薯种植中,推广应用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兼顾喷施生物有机硒液面肥,使薯块硒含量提高80.2%,平均增产9.4%;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PE膜降低地膜残留污染,单产提高13.6%。

针对水资源短缺这一最大瓶颈,甘肃加力推进农业节水,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甘肃省农业节水方案(2024—2026年)》等政策文件,指导各地不断提高农膜覆盖度、水肥一体化推广度,农业节水技术覆盖面逐年提升。

2024年,全省农膜覆盖面积3283.3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3%,农膜覆盖度全国第1。2025年,全省农膜覆盖面积预计达到3547.7万亩,较2024年增加264.4万亩。

集群建设:从生产到产业的跨越

甘肃启动实施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粮油产业集群项目,重点围绕良种繁育、仓储流通、精深加工等谋划建设25个重点项目。这意味着甘肃粮食产业正在从单纯的生产向全产业链拓展,实现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再到“加工好”的跨越。

在河西走廊、沿黄灌区、黄土旱塬区、黄土高原旱地集成示范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造就了各具特色的粮食生产模式。这些模式不仅提高了当地粮食产量,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为同类地区粮食生产提供了借鉴。

07

甘肃还着重突出种植主体,把大主体带动和多主体培育结合起来。加强示范引领,针对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大豆等主要粮油作物,选择24个县区建立48个单产提升千亩以上科技示范基地,让各地农民有得看、有得学、真得信。

全省农技推广系统累计发布各类技术指导意见48期,发放各类技术资料8万份以上,培训农民近2万人。同时成立省级专家指导组,分县区开展技术指导和包抓130次以上,重点抓牢导航精播、滴水齐苗、化控等关键环节,大幅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

甘肃的实践表明,干旱半干旱地区不仅要向科技要产量,更要向科技要效益。通过“四良”融合,甘肃粮食生产实现了节水节肥省人工、提产提质增收益,让农民在增产的同时实现增收,激发了种粮积极性。

08

旱作藏粮,技无止境。甘肃用实践证明,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干旱半干旱地区同样能够打造高效益的粮食产业集群,实现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这条科技驱动、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正在为甘肃粮食生产注入持续动力。(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王将摄)


责任编辑:毛婧雯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