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豫”见国赛】“豫”见甘肃“指上乾坤”——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甘肃技艺掠影之一
2025-09-19 23:45:18 来源:甘肃农民报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文/图

敦煌壁画掐丝珐琅,让千年文物焕发新生;环县道情皮影,以栩栩如生之态演绎文化经典;

无人机集群编队,如空中光影魔术师般呈现视觉盛宴;机器人带电作业,精准替代人工执行高空高危任务;

……

9月19日至23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于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中原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三十余个特色展馆人流如织、气氛热烈。甘肃技艺馆集中展示的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以其深厚文化底蕴与精湛手工技艺,赢得参观者青睐。

珐琅重彩 丝缕之间展非遗

飞天主题的珐琅挂画、精致摆台、胸针首饰……甘肃展区内,一件件“掐丝珐琅”文创产品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流连。

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海明介绍,珐琅艺术源自宫廷御用工艺,制作需经白描、掐丝、着色、挂釉等十余道纯手工工序。白描被视为“画魂”,以铁线描、行云流水描等技法勾勒轮廓;掐丝则如立骨塑形,全凭手工艺人多年经验,将细金属丝精准镶嵌于胎体,形成流畅灵动的纹样。

“这次我们带来的作品,主要以敦煌藻井、壁画元素为主题,其中多件曾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李海明说。

更让他倍感荣耀的是,本届大赛期间,全国仅有四人入选国家技能大师馆展示作品,他是其中之一。“这份认可让我对掐丝珐琅的传承与创新更有信心。”他坚定地说。

他在工艺上大胆创新,突破传统景泰蓝仅用于铜胎的局限,将珐琅技艺移植于画板,发展为独树一帜的“珐琅画”,并独创堆丝、垒丝、螺旋丝等一系列镶嵌技法,在色彩上创新运用“五行色”与“中间色”,极大提升了艺术表现力。

针对珐琅画釉料易脱落的问题,李海明研发出“砂面挂釉法”,使画面呈细腻沙感,实现永不褪色;同时借鉴大漆工艺,创新冷釉技法,成功将珐琅应用拓展至古筝装饰、玻璃、瓷器等多元载体。

“国家赛场,未来可期。这份激励也促使我今后培养更多青年技能人才,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掐丝珐琅走向世界舞台。”李海明说。

蛋上乾坤 方寸之间显匠心

甘肃技艺展馆的另一项非遗技艺——“河州蛋雕”,让艺术文化在蛋壳上变得更“具象化”。

选蛋、布图、构思、雕刻、装裱……经过十余道工序,一件蛋雕艺术品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星国手中诞生。他以蛋为纸、以刀为笔,在方寸之间,让蛋壳生花。

杨星国介绍,河州蛋雕是一门在禽类蛋壳上施以精雕细绘的传统艺术,融合绘画与雕刻,运用阴刻、阳刻、线刻、浮雕、镂空等十多种复杂技法,堪称“脆弱的艺术奇迹”。

蛋雕工艺品大致可分为浮雕和镂空两大类。浮雕是在蛋壳上雕刻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效果类似于素描或线条勾勒;镂空蛋雕则选用质地较厚的鹅蛋或鸵鸟蛋,以浅浮雕或镂空手法雕刻,造型更加立体丰富。

“一枚鸡蛋壳的厚度不足0.3毫米,鸵鸟蛋的也仅有不到2毫米。在这极薄的蛋壳上雕刻成画,无疑是极大挑战。”在展馆的文创展区杨星国说,“从始至终,蛋雕都需要保持内心平静、手部稳定以及下刀精准。有时候即便到了最后一步,也可能因瞬间疏忽而导致前功尽弃。”

然而,蛋雕作品极易破损,影响市场销售。为解决系列问题,杨星国经过两年多的潜心研发,为蛋雕产品设计了防震底座和外罩,有效解决了运输损坏难题。

“如今,蛋雕技艺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我们在传统技艺中融入时尚元素,开发出卡通漫画蛋雕、蛋雕小夜灯、‘蛋中蛋’以及多层蛋雕等文创产品。”杨星国说。

11

以匠心,至初心。近年来,随着蛋雕作品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杨星国深入中小学校园社团,以授课形式传承非遗技艺,让孩子们亲手体验蛋雕制作过程,感受非遗独特魅力。目前,他已培养出十几名成熟掌握蛋雕技艺的传承人。

责任编辑:何香利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