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网讯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李娟淑
从2021年10月29日开始,在静宁县仁大镇街头出现了大量因疫情而滞留静宁的劳务工人。由此上演了一幕静宁县持续数天免费护送劳务工人返乡归家的爱心大剧。
事出意外,街头突现大量劳务工人
每年10月中旬以后,随着静宁苹果采摘季的来临,来自天水、陇南、庆阳等周边地区上万名果园采摘工会大量涌入静宁,散布于各乡镇果园内,成为静宁百万亩果园内独具特色的季节性援军。
但今年随着近期疫情形势趋紧,客车停运,部分来不及返乡的劳务工人滞留静宁,有家难回。
10月29日,静宁县仁大镇镇干部发现,在该镇刘川桥头聚集了大量劳务工人。
弄清原委后,该镇火速上报县委、县政府,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镇村干部、派出所民警、卫生院医护人员投入到人群疏散和疫情防控工作中。
接报后,县级分管领导立即带领相关部门赶赴现场了解实况。当时,客车早已停发,2000多名群众归心似箭,乱成了一锅粥。
仁大镇位于静宁县、庄浪县和天水市秦安县三县交汇处,历来是各县区群众往来的“驿站”。
这些年,随着静宁苹果产业的快速发展,仁大镇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了全县最大的季节性客运、货运集散地。
因本轮疫情,这些群众滞留在了仁大镇。更紧急的是,聚集人群个人防护措施不到位,隐患极大。一时间,仁大镇不仅成了全县劳务输转的“桥头堡”,也成了疫情防控“第一线”。
温情决策,紧急调拨51辆大巴送工人回家
静宁县多部门协作,按照科学的安排部署,仁大镇将120名工作人员分成组织分拣组、“两码”查验组、登记核实组、核酸采样组、道路交通维持组、消杀组、物资保障组、人员运送组8个小组,各小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迅速展开救助输转工作。
组织分拣组按照县区归属和是否核酸检测划分成24个人员方阵,切实解决了人员杂乱的问题。
“两码”查验组逐人进行查验,尤其面对部分不识字、不会使用行程卡、健康出行码的老人,工作人员耐心指导,保证了“两码”查验不漏一人。
为了精准掌握务工人员的活动轨迹,登记核实组在准确登记家庭住址的同时,对来静宁时间、打工地点一一问询,做到详尽登记。
同时,先后为务工群众免费发放一次性医用口罩3000个,每2小时做一次全面消杀,对全体务工人员免费开展核酸检测。对先后滞留2天的务工群众,组织临街店面义务提供开水,拉出电线,安上插座,方便务工群众为手机及时充电,确保查看“两码”不漏一人。
由于输转工作时间紧、人员多、任务重,人员运送组采取按县区、按车荷载量,登记1车人员后上1车、10人1组上1次的方式,分51批次由6名科级干部带队护送他们回家。
就这样,经过2天3夜紧张有序地输转,于11月2日凌晨,静宁县先后协调51辆大巴车,奔赴2市12县区,将2290名务工群众全部顺利输转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