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甜 文/图
三年时间,能为一个村庄带来什么?
在庆阳市西峰区冉李村,答案清晰而有力——
村集体收入从不足3000元跃至年入21万元;产业从玉米小麦的“单打独秀”,发展到苹果樱桃满园、藤编订单不断、大棚瓜果飘香;更令人惊喜的是,村干部个个成了能直播的“新农人”。
这场深刻的蜕变,源于冉李村一场始于思想、成于实干、惠及于民的“三变”。
冉李村航拍图。盘小美 摄
思路之变:从“守摊子”到“闯路子”
最大的变化,来自村干部的“头脑风暴”。
“过去是守着传统种植业‘等靠要’,现在是要主动‘闯路子’。”村党总支书记王艳艳说的“闯”,是在2023年。
那一年,村里盘活60多亩闲置土地,由村集体统一承包,种上玉米和大豆。在这笔集体收入的基础上,村里又投入了一笔资金购置农机具,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租给农户使用,逐渐形成了“投资—收益—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种植大户刘宏岩算了一笔账:“以前雇人收玉米一亩100元,现在用村里的机械只要80元,我这80亩能省1600元。”
思路转变的效应,是迭代的,村干部们开始“触网”。2024年9月,村里尝试拍了一条收割玉米的短视频,没想到一下子火了。
那几天电话都被打爆了,都是周边农户打来预约农机收玉米的。村干部们亲自上手操作农机,服务周到,不仅帮不少农户及时收了玉米,村集体收入也因此增加。
冉李村莲花池。
尝到甜头后,大家干劲更足了。开始持续用短视频宣传村庄风貌、农事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关注。
带头尝试直播的是“70”后副主任张小军。去年苹果丰收季,他第一个架起手机,开通了名为“农民老张”的快手账号,帮助果农售卖苹果。“开始手都在抖,说话磕磕巴巴,连镜头都对不准。”但就是这一场场生涩的直播,卖出了近15万元的收入,给了村干部极大的信心。
现如今,村“两委”干部个个都能对着镜头侃侃而谈,用短视频宣传村里的荷塘美景、藤编手艺。今年春节前,村干部们又帮村民韩会龙家推销黄酒,几场直播就把积压的黄酒销售一空。
“这些干部真能行!不少客户都成了回头客。”受此启发,韩会龙也学会了拍短视频,经常在网上分享酿酒过程,吸引了不少网友关注。
产业之变:从“单一化”到“多元化”
思维变了,路就宽了。“敢想敢干”的冉李村,开始从传统种植向多元经营转型升级。
首先是做足地里的“文章”。通过村集体集中流转土地,积极引导和扶持本地种植大户,规模化发展起苹果、樱桃等经济作物逾千亩、两个百亩以上的瓜果基地。
农户正在采摘西红柿。盘小美 摄
这些由种植大户们牵头经营的“金色产业”,正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强大引擎。
还有传统藤编手艺。2023年,村两委通过外出考察,将原本自编自用的藤编手艺,发展成了特色产业。在村集体的手工作坊里,常能看到妇女们围坐在一起,手指翻飞间,一根根藤条变成精美的果篮、收纳盒等工艺品。
“平时一个人在家,现在忙完农活就来编篮子,解闷还赚钱。”62岁的毛玉荣说。目前,藤编产业已带动了近50名村民,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村干部正在直播。盘小美 摄
有了多元产品,村两委又瞄准多元产业。近几年,村里开发出村房短住、休闲采摘等项目,将闲置农房利用起来,体验最原生态的农村生活。村民雷淑珍家,仅五一试营业期间,就接待了100多位游客,“游客来了,不仅住民宿、摘水果,还喜欢买我们的藤编工艺品。”
面貌之变:从“外在美”到“内涵丰”
播下产业的种子,开枝散叶后,呈现出的是村庄由内而外的蝶变。
“村北头水泥路受损严重,该补一补了!”
“电杆旁边那棵树应该截掉,不然南来北往的车一个看不见。”
……
说和亭里,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半小时便敲定了解决方案,这座由村部院落休息亭改造的人大代表“说和亭”,已成为冉李村民主议事的核心平台。在这里,群众畅所欲言说事、乡贤能人热心议事、人大代表公正评事、村干部现场办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事”治理模式。
“我们就是要让‘替民做主’变为‘村民自治’,真正激活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王艳艳说,今年以来,“说和亭”已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0多条,解决实际困难14件,成功调解纠纷8起。
冉李村暖心一角。盘小美 摄
一场关乎“一老一小”的暖心革命也在悄然推进。2022年6月,村“两委”将废弃校舍改建成占地300平方米的互助幸福院,免费为留守老人提供营养餐食、文化娱乐、健康监测等服务;四个月后,又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爱心互助学堂”,为中小学生提供课业辅导和情感陪伴。如今,“一院一堂”已成为冉李村“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暖心品牌。
爱心互助学堂。
三年时光印证,一条可行的路径正在铺就;变革的脉动,仍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铿锵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