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文州里
2025-08-21 10:13:01 来源:甘肃农民网-《甘肃农民报》

刘玉玺

文州里,一天到晚都有人气。

这是文县城中的一条美食街,横接着江南街道与文津中路,较狭长,呈“H”形。

白天,面朝江南街新修的门牌,漆得锃亮,上头悬着“文州里”的匾。夜里灯光一打,就更亮堂了。穿过门牌,街两边是翻新的老铺面,飞檐翘角,店招大多中式模样。街道中间,夹着一溜洋气的可移动小房子,是摊位。铁艺仿制的木门木窗,看着有些年头了。

铺子里头,新新旧旧。卖面皮米皮的,案板磨得油亮;做肉夹馍的,老汤锅咕嘟着,冒着香气,木墩子上剁出个凹坑,刀片子亮得晃眼;豆花面摊子,汤清面白,酸菜味飘起,小菜红的绿的白的,一筷夹起烟火,半勺盛住清欢;洋芋糍粑在木巢里“咚咚”唱歌,抡得糯叽叽的,很柔韧;肠粉摊子蒸汽腾腾,一勺米浆,几粒虾仁,一根火腿肠,几片生菜,眨眼就成了;花卷、馒头、小笼包子,一屉屉码得整齐,揭开盖,白汽直冲;米粉、油茶、鸡蛋醪糟、肉夹饼、酱香饼……想吃啥,随意。那热气和香气搅和在一块儿,勾着人的脚,慢品人间味,浅尝岁月香。

这街,刚改造过不久。从前像进理发店前的叫花子,蓬头垢面。如今倒像刚出美容院的书生,貌美肤净。老门面装上新营生,透着一股子鲜灵的活泛劲儿。

赶早市的,上班的,闲逛的,都爱往这儿凑。要碗豆花面,吸溜吸溜,解酒养胃;买个肉夹馍,边走边嚼,腮帮子鼓囊囊。人声不高,脚步不匆,透着日子的安稳。生活的真谛,有时就藏在这碗盏盘碟间。

天一擦黑,文州里便换了筋骨,愈发活泛起来。

灯一亮,人一聚,这街巷,眨眼就成了喧腾的去处。灯火通明,霓虹闪烁,照着攒动的人头。各样香味更浓了,油香、肉香、糖香、鱼虾香、麻辣香、卤味香,自由飘散着。炭火气混着烧烤香,浮浮沉沉。不得不说,这市井食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便是人间。

文州里,不宽不长,行人挤挤挨挨。摊主们亮开嗓子招呼,声调高低起伏。食客们东张西望,脚下不停,专拣那香气浓、灯火亮处寻去。食客多处,人声嗡嗡,笑声脆生,听不清言语,只觉得一片快活气儿直往人心里钻。来自山川湖海的人,都囿于这方寸间的美食与爱。

吃美食,到了晚上,精神头更足。东出口的炭火上,肉串架得满满当当,油珠子滴下去,“滋”一声,火苗蹿起来,香气猛地一扑,直钻鼻孔,焦虑和疲惫也随着“滋啦”声与烧烤香飘散,碗底星光在舌尖更亮了些。

油炸美食摊子前围得最紧,刚出锅的,金黄焦脆,看着就酥,咬下去准是“咔嚓”响。红亮亮的辣卤里,鸭脖、鸭翅、鸡腿、鸡爪泡得油光水滑,瞧着就叫人舌头发热发麻。火锅粉、酸辣粉摊儿,雾气蒸腾,红汪汪的汤锅咕嘟着,粉条菜叶在里面翻滚沉浮。甜食店里,糕饼点心玲珑小巧,颜色鲜亮,捏一个放嘴里,又糯又甜。

晚上,老字号也亮灯,添些夜宵营生,与摊子混在一处,彼此难分。吃东西的人,神情也换了。白日匆匆的,此刻也会松泛下来。三五好友围个小桌,几瓶啤酒,花生米、黄瓜、烤串儿,凑几盘子菜,吃得额头冒汗,话也稠了。年轻男女挽着手,边走边吃。一串烧烤,你一口,我一口,甜丝丝的,洋溢着幸福。也有全家出动的,大人抱着小的,孩子举着棒棒糖,趴在肩头,小嘴吃得粘糊糊的,眼睛亮晶晶地四处瞅。笑着,说着,吃着。在这灯火人声、烟火香气里,一天的板结都能化开了。

食物里存留的烟火气,绝对是老百姓寻常日子最踏实的底气。

文州里,一条街,新老美食混着烟火气,新旧房子挨着过日子。安稳里藏着韧性,喧腾里裹着热望。白天有豆花面的清欢,夜里有烧烤摊的热辣。老铺面的木墩子记着岁月,新摊位的霓虹亮着新鲜。人挤人的巷子里,灯照灯的暖光中,吃吃喝喝,说说笑笑,真好。

其实啊,不必想什么山川湖海的远意。文州里的一碗面、一碟菜、一串烤串、一口甜糕,便是日子最实在的惬意。慢熬的粥里藏着不慌 不忙的勇气,舌尖沾着的甜,都是生活的解围药。说实话真不赖,啥困顿都能消解得七七八八。

心里有了这份踏实,日子自然就悠悠地过下去了。

汪曾祺先生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原来咱们寻了又寻的人间至味,从不是什么金贵珍馐。就是这街巷里、碗碟间,看得见、摸得着、吃得暖的寻常烟火。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