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刘新艳 毛娜娜
作为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西峰区耕地资源有限,如何在有限土地上实现效益最大化?西峰区立足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大力推广“两年三茬”复种模式,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粮食单产。
“两年三茬”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通过科学安排作物品种和种植时间,在两年的周期内完成三季农作物的种植与收获。
盛夏时节,董志塬夏收全面收官后,西峰区迅速行动,积极展开夏播复种作业。连日来,各示范复种点一派忙碌的夏播场景。农业部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夏播复种现场,指导大豆、玉米、紫苏等作物种植要领。
“移栽机一天可种植20~30亩,相比较人工,生产效率提高5~10倍。根据管护情况不同,一亩地少则收获100多斤,多则300多斤紫苏,每斤9元左右,效益不错。”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欧巧明说。
西峰区按照“适度集中、规模连片、示范带动”的思路,结合地理条件、气候特点和群众种植习惯,在全区7个乡镇确定12个百亩以上的复种示范点,种植黄豆、紫苏、糜子、马铃薯等8种作物,估计7月中下旬完成整个夏播,总复种面积6.5万亩。
为让复种模式落地见效,西峰区打出“技术+服务+政策”组合拳,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根据不同地块制定个性化种植方案,推荐早熟品种、耐旱作物;推广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耕作等配套技术,缩短作物生长周期,提高抗灾能力;同时,与省农科院深度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实现农机农艺融合,让“小地块”产出“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