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蝉鸣声声忆童年
2025-07-28 10:30:59 来源:甘肃农民网-《甘肃农民报》

许海利

夏日的午后,太阳炙烤着大地,空气像是快要燃烧起来,树上吱吱的蝉鸣裹挟着热浪在耳畔翻涌,恍惚间将我拽回那个蝉声织就的童年。

童年时的暑假,我总喜欢在村口老柳树下捉知了猴。我蹲在树下,仔细盯着地上那些芝麻大小的洞口。忽然,一小撮泥土轻轻鼓了起来,像有东西在蠕动。见状我大喜望外,急忙用指甲小心抠开土层,把手指探进洞穴,瞬间一阵痒痒的触感顺着手指爬上来。我屏气凝神慢慢抽出手指,一只褐红色的知了猴正挂在指尖,小腿正努力向上攀爬呢!

二哥是捉知了猴的行家,他喜欢雨后扛着铁锹在树林转悠。他用锨柄指着地上一个小孔说:“千万别看穴口只有针尖大小,可知了猴就藏在下面。”说着用锨刃贴着地皮轻轻一铲,土层就像被翻开的书,露出下面隐藏的洞穴。他用手指在洞口轻戳,“噗”地一下就变大了,紧接着一锨下去,肥硕的知了猴就被挖了出来。我也学着二哥的样子戳洞口,却总出现不了“奇迹”,常急得直跺脚。

傍晚收工,我们把捉来的“战利品”倒进母亲的搪瓷盆里。知了猴在盆底乱爬,发出“沙沙”的声响,母亲往盆里先加水后撒盐,知了猴就开始在盐水里挣扎。二哥说这样肉更劲道好吃,我却感觉知了猴非常可怜,刚从土里出来,还没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就一命呜呼了。

腌制两三天后,知了猴就可以食用了。母亲把腌好的知了猴捞出来,用清水冲洗干净,沥干水分,铁锅烧热,倒油进去,等油烧到八成热,哗啦一声倒进知了猴。这时原本皱巴巴的知了猴慢慢鼓了起来,褐红色的外壳渐渐变成金褐色,透出琥珀般的光泽。我踮着脚趴在灶台边,鼻尖几乎要碰到锅沿,油烟呛得直打喷嚏,却舍不得挪开半步。

当母亲用笊篱把煎炸得金黄的知了猴捞出时,我迫不及待捏起一只就往嘴里送,烫得直吸气却舍不得吐出来。母亲做的知了猴外酥里内,还带着泥土的清腥和油炸的焦香,我常会一个接一个大快朵颐起来。母亲见状忙说:“慢点吃,没人跟你抢。”可她自己嘴角也沾着油星子,眼里的笑比灶膛里的火苗还要亮。

蝉蜕可以入药,能拿去卖钱。我就每天去树林里转悠,看到树枝上挂着的透明蝉蜕,用竹竿轻轻一捅,蝉蜕就会掉落下来。汗水顺着额角流进眼里,涩得睁不开,我就用袖子胡乱一抹,继续在树林里搜寻。等攒到满满一布袋时,就去镇上收购站售卖。换回来的钱,大半交给母亲,小半换了冰棍和小人书,甜丝丝的凉意混着油墨香,成为夏天最奢侈享受。

一年秋天,我抱着积攒了整个夏天的蝉蜕去收购站,却被告知药材公司关门了。瞬间我心情低落到了谷底,抱着布袋站在原地。一阵秋风吹来,那些透明的空壳发出了“沙沙”声响,像是细碎的哭腔。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老长,路边的狗尾巴草扫过裤腿,痒得我心里直发慌。

如今再闻蝉鸣,我还是会下意识抬头寻找蝉蜕。透明的空壳在枝头摇晃,却不见当年举着竹竿的孩童。超市冷柜里包装精致的知了猴,可炸出来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或许是灶台边呛人的油烟,或许是二哥铁锹上的泥土香,更或许是那个蝉鸣声里蹦跳的自己。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