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成军
7月25日,农历闰六月初一。兰州迎来了一场透雨,裹挟着三伏天的暑气与万物生的绿意。
这一天,兰州万达文华酒店三楼宴会厅内,一场关于“零碳乡村”的思想盛宴正酣——“2025 西北零碳乡村发展论坛”如期举行,政产学研媒各界代表,因一个共同的目标齐聚一堂,只为回答同一个命题:如何让零碳技术扎根黄土,如何让绿色能源普惠万家。
一堂跨越山海的“零碳公开课”
会场内宣传展板上,榆中县车道岭村农户查看光伏板数据的画面,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杨旭东PPT里的“农村能源碳中和路径图”形成奇妙呼应——这是一场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对话,更是一次政策、技术、市场的跨界碰撞。
重量级的专家阵容,勾勒出这场论坛的“含金量”: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剑春、挪威能源技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朱俊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迎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及生物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雷廷宙、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李金平……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引起的阵阵掌声里,有来自甘肃本土企业的共鸣,也有宁夏、新疆、陕西、四川同行的认同——毕竟,同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大家面临着相似的资源禀赋与发展难题。
一次实验室与农家院的“隔空对话”
“农林生物质不是废物,是待开发的宝藏。”上午9:30,蒋剑春院士的主旨报告拉开了学术分享的序幕。这位深耕生物质能领域数十年的专家,用一个个前沿技术打破了在场者的固有认知:“农业秸秆经处理后,使其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材料化,前景无限。”
话音刚落,会场后排,环县农业农村局的参会代表悄悄翻开笔记本,上面记着当地最新数据:2024年,环县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91%。这场“台上理论”与“台下实践”的默契,正是论坛最动人的注脚。
茶歇时分的讨论更见真章。全省农村能源发展和零碳乡村建设成果展、农村能源装备展览台前围满了人。展览区摆放着皋兰县下泥湾村的实景照片格外醒目——82户示范户家的太阳能板下,辣椒、西红柿长得正旺。
“15年减排1.4万吨二氧化碳,这不是数字,是农户家干净的灶台、省下的电费。”
这句介绍,让来自金塔、通渭、静宁等地的参会代表频频点头。这些县的头墩村、李店村、红旗村所在,也都是“太阳能+生物质”多能互补模式的受益者。
下午的分享则充满国际视野。挪威能源技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朱俊杰展示的“光伏+农业”欧洲案例,与通渭县李店村的“光伏+金银花”模式形成对照。
当国际专家视野照见本地现实成就,让会场里的甘肃代表挺直了腰杆。
从“碳账本”到“幸福单”的陇原实践
当兰州华能生态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金于熙在下午分享“AI+绿色建筑+清洁能源”零碳母乡村场景创新与技术融合”时,我们脑海中又闪现出榆中县车道岭村村的画面:屋顶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蓝光,墙角的生物质炉正安静燃烧。
“3千瓦光伏板一年挣2000元,刚好够买生物质燃料,冬天取暖不花钱。”一家一户的小账,算出的是零碳乡村发展的大账。
这样的“零碳图景”在甘肃已不鲜见。杨旭东教授在分析农村能源路径时,分别从用能侧和供能侧作以说明,并特意指出,甘肃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尝试。
零碳乡村建设,本质是用技术创新缩小城乡能源鸿沟。
而高台方正节能科技的案例更具说服力——他们的生物天然气工程不仅年处理万吨粪污,还通过国际核证碳汇,将1.17万吨减排量变成了36.92万元收益,让“环保”二字有了沉甸甸的“含金量”。
思想的盛宴 智慧的碰撞
从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到技术层面的“破壁攻坚”,从高校科研的“理论创新”到企业实践的“落地转化”,从国内经验的“深耕细作”到国际视野的“开放借鉴”,“政产学研协同”的纽带愈发紧密,“降碳富民兴陇”的路径愈发清晰。
当主持人以“我们将带着今天凝聚的共识,奔赴更辽阔的乡土”作结时,不少参会者仍在交换联系方式。周边省份的代表想借鉴甘肃的光伏供暖技术,高校与企业则相约探讨光伏组件的本土化改良。
走出论坛会场,黄河边的晚风带着凉意。远处的路灯渐次亮起,其中几盏正是光伏供电。
这场持续一天的论坛,没有停留在纸面上的蓝图,而是让每个参与者都带着具体的方案与期待——或许是一个技术合作的意向,或许是一次跨区域的经验交流,或许只是对“零费用取暖”的更深理解。
正如与会专家学者、政企代表达成的共识:“今天的零碳乡村发展论坛是一个支点,是让西北乡村既见青山,又见金山的新起点。”
当绿风再次拂过陇原,那些在论坛上撒下的种子,终将在田间地头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