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通讯员 于仕琪 文/图
七月陇中,薯花如雪。在定西广袤的田野间,一颗颗饱满的马铃薯正悄然孕育,映照着农人们期盼的目光。
“自打田里装上这些‘气象哨兵’,墒情旱涝都逃不过它们的‘火眼金睛’。”种植户马德贵轻抚着田垄边的监测设备,黝黑的脸上泛着薯光。
这份踏实的底气,源自定西气象人二十年破译的“天时密码”。
破译“薯语” 二十载气象耕耘
2005年,定西市气象局的观测记录本上出现历史性转折——主角从胡麻变成了马铃薯。
从此,定西市农业气象试验站工程团队在试验田里安了家。
物候进程、块茎膨大规律、关键需水期……无数个日夜的观测记录,凝结成马铃薯与天气对话的“活字典”。
“看!这些银膜、黑白双色膜,可不只是好看。”在定西市气象局农业气象试验田里,定西市农业气象试验站高级工程师雷俊指着不同覆膜试验区域,揭示“地膜之下”的气象玄机。
多年来,通过分期播种、覆膜水热效应及干旱解除调控等系列实验,气象工作者首次量化揭示新型覆膜对马铃薯光合作用与产量的提升效应,更精准界定了块茎形成期最适宜的土壤水分阈值。
“以前浇水凭经验,现在看数据——土壤湿度低于40%,块茎膨大就受影响。”雷俊轻点屏幕,实时土壤墒情数据跃然眼前。这背后,是遍布全市马铃薯主产区的农田小气候监测站织就的“天罗地网”,14个气象要素全天候精准捕捉马铃薯生长的细微脉动。
科技之眼 洞见薯田“忧患”
气象服务的价值,在灾害关口尤为凸显。“晚疫病是马铃薯的‘头号杀手’,一旦暴发,几天就能毁掉一季收成。”定西市植保与植检站高级农艺师刘小娟对5年前一次精准预警记忆犹新。
2020年7月,安定区马铃薯晚疫病气象预警平台突然警报频闪。“未来10天将出现持续6天的适温高湿天气!”气象与农业部门连夜启动“联合作战”完成统防统治。
依托建立的晚疫病气象预测指标,定西已连续5年成功预报病害发生趋势,为农民筑起一道无形的“防病墙”。
从适宜播种期把脉、干旱风险预警,到初霜冻害、高温等防御提示,气象与农业部门联合发布的50余期决策服务产品,成为田畴上的“烽火台”。
在安定区香泉镇马铃薯基地,种植大户掏出手机展示:“瞧,高温、暴雨、大风等预警会随时发到群里,我们连夜组织防害,几百亩种薯一点伤不着。”
气候“身份证” 小土豆的增值密码
近日,在定西召开的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现场,“定西马铃薯”荣获气候生态农产品优级认证,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农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贴着“气候优品”标签的马铃薯每公斤溢价1.2元。这份由光照、温差、降水等几十项指标背后的气候品质认证,让定西马铃薯身价倍增。
据介绍,定西市气象局利用“气象引擎”驱动薯业升级,在马铃薯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农田小气候监测站,结合GIS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对马铃薯关键生育期的光、温、水、风等气象要素进行精准评估,划定高适宜种植区。
“气象局提供的气象服务,让马铃薯品质有了‘护身符’,品牌溢价自然上去了。”定西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说。
定西马铃薯的故事证明,当气象智慧深植大地,黄土坡上也能长出科技的金疙瘩。
如今,当无人机掠过万亩薯田,传感器正将气象数据汇入“农业大脑”;当老农掏出手机查看霜冻预警,科技已重新定义“看天吃饭”。在这片曾经“苦瘠甲于天下”的土地上,气象服务正以0.1℃的精度、1毫米的准度,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