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郭彦英
提起甘谷,就会想起风靡全国的“甘谷辣椒”。其实,在甘谷这片热土上,除了红红火火,香而不辣,让人口舌生津的辣椒外,其他特色农产品也已“开枝散叶”,呈现出了果椒、蔬菜、中药材、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生机勃发的喜人景象,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挑起了大梁。
今年“五一”假期,记者在甘谷县大像山脚下举办的农特产品展销会上看到,礼辛镇的黑梨,六峰镇的花椒,白家湾乡的花牛苹果,安远镇的蓝莓,盤安镇的“燕家韭菜”等全县15个乡镇携200多款特色农产品集中登台展示。彰显了科技赋能的“智慧农品”和地域特色的“甘味”招牌,勾勒出了全县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优美画卷。
甘谷花椒,致富路上的“独一味”。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郭彦英 摄
盛夏时节,磐安镇迎来了韭苔丰收季。在成片的韭菜地里,一垄垄韭菜挺拔生长,鲜嫩的韭苔随风摇曳,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加紧采收。“韭苔不仅生长速度快、可采摘周期长、产量高,还能一种多收。今年雨水足,韭苔长得又粗又壮,每亩韭苔能挣2000多块钱。”汪家庄村民杨耀高兴地说。
作为当地特色农产品,“燕家韭菜”现有种植面积1.15万亩,年产量5.37万吨,年产值达2.12亿元。但近年来产业受传统种植模式、品种更新换代等因素影响,导致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有所下滑。为此,磐安镇在基地核心区启动水培韭菜项目,新建连栋温室5.5亩,引入多项现代农业技术装备,试图开辟出一条“燕家韭菜”的种植新赛道。
甘谷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花椒种植历史,被誉为“全国花椒之乡”,其花椒产业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甘谷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为花椒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这里产出的花椒颗粒饱满、色泽红亮、麻味醇厚,深受市场青睐。目前,全县花椒种植面积达22万亩,年产量1.5万吨左右,产值约11亿元,花椒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甘谷火红的花牛苹果。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郭彦英 摄
每到花椒成熟季,六峰镇漫山遍野的花椒树郁郁葱葱,饱满的花椒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椒香。作为甘谷花椒的主产地之一,花椒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成了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的“独一味”。金坪村椒农金建军一家种了4亩多的花椒,全家人靠着花椒过上了好日子。
金坪村党支部书记王虎军介绍,每年头伏后第三天,村里的椒农就陆续开始采摘花椒。遇到风调雨顺,预计亩产鲜椒1200斤左右,干椒250-300斤,亩均产值可达1.5万元。金坪村共有285户1213人,耕地面积2200亩,其中花椒种植面积达1900亩。在花椒采摘旺季,村里能吸纳5000余人务工,不仅解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问题,还为周边地区的闲置劳动力提供了临时工作机会。
如今,甘谷花椒产业已不仅绿了山川,更鼓起了当地群众的“钱袋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树”。
每到金秋,甘谷县的花牛苹果因口感脆甜、色泽鲜艳、果肉松脆、汁多爽口,畅销全国各地。田间地头,果香弥漫,沁人心脾,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甘谷县把苹果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苹果产业。通过持续加强果园防灾减灾、冷库冷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花牛苹果的品质和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目前,全县苹果园种植面积稳定在36万亩,年产量约60万吨,年产值达20亿元左右,苹果产业已成为带动全县乡村产业振兴和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水培韭菜彰显科技种植力量。(资料图)
为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甘谷县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制定出台了《甘谷县“4+2”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每年安排农业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对相关产业进行奖补。按照“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药则药、宜畜则畜”的原则,制定五年发展规划,鼓励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同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65家,农民合作社1597家,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完善产加销一体化发展体系。此外,甘谷县大力实施品牌创新战略,认证“三品一标”农特产品50,“甘谷辣椒”“甘谷花椒”等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甘谷县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品牌建设,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升特色产业的发展质量和竞争力,为乡村全面振兴谱写更加辉煌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