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李化阳 文/图
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如今正生长出蓬勃的新经济。在腾格里沙漠西南边缘,凉州区以创新的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模式,将沙漠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的“金色引擎”,构建起“农旅融合、种养结合”的多元产业矩阵,书写着从沙害到沙利的绿色转型传奇。
凉州区沙漠面积272万亩,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长城镇紧邻风沙线,曾饱受沙漠侵袭之苦。2021年,长城镇率先探索出一条破局之路,种植具有耐寒耐旱、生长速度快、用水量少、收益高等特点的沙葱。这种沙生植物的扎根,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为当地农户开辟了增收新路径。
即将采收的沙葱。
63岁的梁永福是这场变革的亲历者与受益者,“最开始试种沙葱时,心里真没底,没想到现在轻轻松松收入过万元!”老梁黝黑的脸上泛起笑意。
长城镇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引进水肥一体化系统,每亩沙葱用水量较传统作物减少60%,产量却提升3倍有余。老梁作为全镇首批“吃螃蟹”的人,从最初的忐忑试种到如今主动扩产,见证着这片“不毛之地”的华丽蜕变。
梁永福查看沙葱生长情况。
“村党支部帮着我们牵线搭桥打开销路,一点不愁卖,今年我又扩大了种植规模。”梁永福说。言语间,沙葱的辛辣味早已掩盖不住他内心的甜蜜。
向沙漠要地,向沙漠要效益,发展沙漠经济。如今,长城镇沙葱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成立村集体经济沙葱产业园,规划建设1000亩沙葱种植基地,打造万亩沙葱小镇,截至目前,长城镇沙葱产业种植300亩。
与长城镇相毗邻的九墩滩生态建设指挥部也积极投身特色产业探索,大力发展低耗水沙葱种植。集体经济产业园里,一排排钢架拱棚整齐排列,棚内沙葱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共同探讨沙葱“致富经”。
“去年,九墩滩生态建设指挥部通过外出考察学习,确定将适合指挥部种植的沙葱作为特色产业来发展。”凉州区九墩滩生态建设指挥部党委副书记、指挥赵浩文说。
九墩滩生态建设指挥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借助产业发展机遇,推行现代经营模式,被内蒙古自治区瓜果蔬菜协会沙生蔬菜分会授予“沙葱科技小院”称号。
除了沙葱种植,凉州区还深挖沙漠旅游资源。临近正午,武威沙漠景区热闹非凡,首批游客纷至沓来。沙漠摩托在沙丘间呼啸穿行,骆驼载着游客悠然漫步……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沙经济”画卷。
“以前在沙漠里没有游玩体验的地方,游客们只能在沙漠边上看一看,拍几张照片就离开。”凉州区长城镇党委组织委员郭嵩山说,“我们依托独特的沙漠地域优势,挖掘沙漠资源,积极发展沙漠旅游经济,全力打造沙漠旅游小镇。”
依托独特的沙漠地域优势,积极发展沙漠旅游经济。
景区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2024年7月开工建设。占地183亩的景区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二期项目重点打造沙漠星空露营地、房车自驾营地等特色项目,并深化“旅游+”模式串联体育赛事、文化演艺等多元业态,让沉寂千年的沙海焕发新的生机。
从黄沙漫天到产业兴旺,从生态脆弱到文旅热土,凉州区在沙漠边缘培育出的新业态,不仅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更探索出一条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沙漠地区转型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