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通讯员 张莉芳
“低彩礼、零彩礼”成为新时尚,简约婚丧取代大操大办,定西这场移风易俗的变革,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制度破局,四级联动织密治理网络
在定西,一份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工作任务清单以50条具体措施勾勒出治理的精细脉络。
这份将6大方面20项任务逐项分解的文件,正是定西市破解高额彩礼难题的制度密码。
“我们建立了市级干部包抓县区、县区包乡镇、乡镇包村社的四级联动机制,7名市级党政干部直接对接7个县区,确保政策落地不打折扣。”定西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现在有了监督哨,风气慢慢变了。”陇西县云田镇的“喜事监督哨”像灵敏的神经末梢,实时监测着婚俗动态。当哪个村出现彩礼攀比苗头时,由长辈等人组成的“三劝小组”立即介入,用亲情伦理化解心理症结,以村规民约明确行为边界,靠法律条文厘清权利义务。
这种“三劝工作法”让高额彩礼在萌芽状态便得到疏导。而在制度设计的深水区,定西市创新建立的婚介机构“普法+执法”监管模式,通过定期组织婚介人员参加职业道德培训,同步开展经营行为检查,有效遏制了中介机构推高彩礼的乱象。
“现在有了明确规范,我们更愿意引导新人重感情轻物质。”临洮县一婚介所负责人说,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手段,既划清了行业红线,又传递了文明导向。
文化浸润,多维传播重塑婚俗认知
“彩礼不是幸福的砝码,真情才是婚姻的基石。”这段字幕出现在临洮县拍摄的微短剧《主任嫁女》中,剧中村主任嫁女时坚持“零彩礼”的情节,让无数农村观众湿了眼眶。
定西市深谙文化浸润的力量,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婚俗新风送进千家万户。漳县的《乡村爱情》微短剧、渭源县的“四类人员”带动法,这些源自本土的创作和实践,让移风易俗更具感染力。
岷县将婚俗新风融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创编1200多首唱词:“彩礼高了伤感情,日子过得实诚才是真……”这些朗朗上口的民间小调,让文明新风吹进了百姓心坎。
通渭县“红娘人才库”的档案里,500余名“新风红娘”的信息被分类整理,这支由妇联主席、退休教师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正成为连接适龄青年的情感纽带。
“我们不光牵红线,更要传理念。”红娘志愿者王阿姨说,每次介绍对象时,她都会先讲“低彩礼”的好处,不少年轻人因此改变了观念。
在漳县殪虎桥镇的会议室里,“准丈母娘座谈会”定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化解了大家的心理顾虑,让“重感情轻彩礼”逐渐成为共识。
成效显现,文明新风润泽乡村沃土
“孩子结婚不是没钱给,是觉得没必要攀比了。”渭源县锹峪镇村民老张的话折射出定西市治理高额彩礼的显著成效。
数据显示,通过综合治理,定西市农村彩礼平均水平下降30%。
此外,渭源县路园镇的“道德银行”成了移风易俗的“助推器”。村民参与一次宣传得5分,简办红白事得10分,积分能换油盐、兑农资。
“我去年简办丧事攒了80分,换了袋面粉和食用油。”村民老王说,更让他高兴的是,儿子结婚时也主动提出“低彩礼”。
在岷县麻子川镇,一场特殊的葬礼让村民重新理解了孝道。逝者儿子按照新规定,用“一碗烩菜”招待亲友,省下的3万多元全部用于母亲生前未完成的心愿。
“厚养薄葬才是真孝顺!”围观的乡亲纷纷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