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管秋勇 蒲爱民
时下,在武山县鸳鸯镇鸳鸯村大娃专业合作社豆角种植基地,连片的豆角生长正酣,绿油油的藤蔓爬满支架,沉甸甸的豆角挂满枝头,村民们正穿梭其间,采摘豆角,田间地头处处涌动着丰收的热潮。
“今年豆角长得好,每天来这儿务工,既能照顾家,一天还能挣80块钱。”正在采摘的鸳鸯村村民包响爱笑着说,老板照顾大家,天热时总会备上雪糕、西瓜解暑,中午还管饭,干活浑身是劲。
广武村钢架大棚种植基地承包大户包兴文笑着说:“这几年村上发展村集体经济,建了不少钢架大棚,我承包了20个。从去年到现在,行情一直不错,收成很稳当。我雇了10多名村里的务工人员,每天给她们开80元工资。这两年不光我靠种大棚挣了些钱,跟着我干活的乡亲们也都有了稳定收入,大家日子都更有奔头了。”
豆角产得出,还要销得好。鸳鸯镇提前谋划,组织农技人员全程指导种植,保障豆角品质,协调加工企业和收购商直接到田间地头收购,省去中间环节,真正搭建起“农户+合作社+企业”的产销桥梁。甘谷收购商汪小清常年扎根于此:“武山的架豆品质好,我们收了直接发往西安、郑州等地,销路不愁。”
翠绿饱满的豆角从藤蔓间采摘下来,经简单分拣后便直接运往鸳鸯镇农产品加工园区,清洗、精挑、切割、烘干、晾晒、分装……“金豆角”实现华丽转身,从“田间”到“车间”的无缝对接,让豆角既能送往省内及周边县市的综合市场,也能千里跋涉,走进外省的商超和高端市场。
截至目前,鸳鸯镇2650亩架豆迎来丰收,其中6个示范基地650亩,带动周边种植2000亩,惠及农户人均年增收约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