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昌
炎炎的夏日,沿着古诗词的长廊往里走,一幅幅古人消暑的画面展现眼前。到古诗词里庭院里去盛夏,燥热的心舒展又清凉。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这是北宋秦观的一首《纳凉》,想必诗人经不住夏日屋中闷热,于是携扙河边柳荫下,斜倚在一张折叠椅上。正是月明风清,舟上笛音婉转,水湄莲香渺渺,如此美景,诗人心中的燥热该是立即消遁无踪了。河畔水边,自然是古人避暑的好去处。炎炎夏日,若得一秦观的“画桥南畔”处纳凉,着实是享清福。
“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南宋诗人杨万里,其在《暑热游荷在池上》写道:“细草摇头匆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岸上林翠,池中莲红,水澈风清,市声远离,如此夏日避暑圣境,何似成仙?于是,唐诗人刘禹锡也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中描述:“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琼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真是一个美轮美奂的避暑胜地啊。
林丛树下,也是古人纳凉之上佳地。在众多避暑诗作中,这类作品颇多。“睛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塔水满溪,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诗中描写夏日雨后,一个牧童柳荫下酣睡避暑,一觉睡到日斜的情趣画面。“独坐幽莫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翠竹青青,古琴横陈,林深月明,且歌且吟。唐代诗人王维在《竹里馆》里记下的竹林消暑浪漫画面,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避暑纳凉寻诗意,当是不愁衣食之人的雅兴,为生计奔波的普通百姓,怕是难得。清代的盐民诗人吴嘉纪在一首《绝句》中写道:“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热里,偷闲一刻是乘凉。”此诗描写了以煮盐为生的灶户们,只是从煎盐的烈火旁走到门前炎热里偷闲一刻,便是乘凉了。
真正的凉意,还在于心静,所谓“心静自然凉。”白居易便在《消暑》诗中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舍去欲望,摆正心态,气和心平,自然凉意渐生也。
南宋诗人杨万里又在《夏夜追凉》里写道:“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可以想象,夜热难当,诗人怕也难以进入“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心定境界,于是打开门,站到了月光下。这时,远处林丛传来一声声虫鸣,微风扑面,凉意顿生。这样的场面,当是写出了寻常人家酷夜寻凉之实景,极富生活气息。
一把蒲扇、一杯清茶,再去古诗词里掬一捧清凉,一股清爽之意徐徐而来,扑面清新夏日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