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杏“富”集市
2025-07-11 09:09:47 来源:甘肃农民报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文/图/视频

7月的东乡县唐汪镇,晨雾像层薄纱裹着山坳。马巷村的杏子交易市场,一条不足百米的水泥路两边已整齐地摆了十几个摊位。大大小小的筐子里大接杏、包核杏堆成小山,空气中氤氲着杏子的香甜味,吆喝声、讨价声此起彼伏……

“姐,您尝尝!今早刚摘的,甜得很!”摊主马小花利索地从筐子里挑了一个金黄金黄的、如拳头般大小的大接杏,顺势一捏掰成两半,递到游客面前。她脚边放着6个已经装满杏子的包装盒,这是准备发往浙江的订单。

游客购买杏子。

马小花是马巷村人,家里的6亩地全部种植杏子树,今年杏子大丰收,每天可以采摘2000多斤杏子。“刚进7月就开始在这儿卖杏子,一天能收入六七千元呢!”她笑着指着脚下的包装盒,“旁边就是顺丰快递,发杏子方便得很。”

东乡县唐汪镇是有名的“桃杏之乡”,有“丝绸古道河湟口,陇上杏花第一村”的美誉,唐汪川杏子源于明代,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久负盛名的大接杏也因盛产于此而有唐汪大接杏之称,其以果实硕大、味甜适口而享誉西北。

游客扫码付款。

唐汪镇从事杏树种植的有2800多户,杏树种植面积达一万亩。每年的四月当地举办赏杏花系列活动、六七月举办杏子采摘系列活动,4月赏花、7月品果已成为一种固定模式。

晨雾渐散,市场热闹起来。来自兰州的游客冯亚玲蹲在杏子摊前,捏起一颗乒乓球大小的包核杏轻咬一口,蜜一样的汁水顺着指缝流下来:“这杏真甜,皮薄肉厚、汁水充盈,给我装上两箱。”摊主麻溜地装箱称重,电子秤“滴”一声:“10斤3两,就算10斤,一共50元。”冯亚玲扫码付款,满意地提着杏子走了。

摊主包装准备发货的杏子。

不远处的摊位前,老顾客正和摊主商讨:“今年还是要100箱杏子,价格能不能再少点?”

摊主憨笑着摆手说:“没问题,你年年都买,还自己忙活装箱,肯定给你优惠。”

“每年都会给朋友、生意伙伴送杏子,大家都说唐汪杏子味道很好。”老顾客一边装杏子,一边和摊主唠嗑。

市场里头,快递工作人员宽胶带封箱的“滋啦”声格外响。快递员潘海龙正猫着腰贴订单信息,身后的箱子堆得像座小山,每个箱子上都贴着“生鲜专用”“航空件”的标签。

“每年杏子成熟就进驻到这里,平均每天能发近200单!”他用手背抹了把额头的汗,指着箱子说:“每颗杏子都用泡沫网包装,当天发走次日到达,保证每一颗杏子新鲜美味。”记者围着堆成山的箱子看了一圈,有发往上海的、北京的、福建的……

唐汪镇的杏子除了市场销售、休闲采摘外,杏产品深加工也成为了助农增收的新路子。唐汪镇共有杏树种植、树苗栽培的合作社9家,杏子销售、加工的合作社有3家,基本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形成集杏子筛选加工、休闲采摘、电商销售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切实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强起来、农民群众腰包鼓起来。当前,杏子迎来了成熟采摘季,预计今年产量能达到5000吨,产值达5000万元,户均增收1.78万元。

下午时分,一阵雨掠过,摊主和游客纷纷躲在棚子下面避雨。马小花看着手机里的收款记录,嘴角不由自主地向上扬起。

她转头冲父亲喊道:“爸,这几筐软一点的杏子咱不卖了,给加工厂做杏干、杏皮水,他们给的价格也不错!”

父亲乐开了花,手底下更快地装筐:“卖完这几筐,我得赶紧回家摘杏——园子里还挂着半树呢!”

雨过天晴,市场上又飘来阵阵杏香。筐子里的杏子渐渐少了,可村民的口袋鼓了,快递点的订单堆高了,游客的笑声更亮了……

责任编辑:马雪娟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