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艳菊
这几天中午去食堂吃饭,大厅里总有一桶绿豆汤。站在闷热的大厅排队,冷眼看那绿豆汤,暗苍的绿晃动着沉闷的空气,有急景凋年的惆怅。
何至于如此,看看外面,是夏天的蒸蒸日上,日光辉煌。一恍惚,眼前浮现起绿豆的前生今世,一粒种子在泥土里发芽,破土,生长,吸收大自然的光风雨露,枝繁叶茂,开花,凝成嫩绿的豆荚,渐而老去,炸裂,一粒粒嫩盈盈的绿豆跳脱成结实的绿,清凉的绿。一把清凉的绿豆最初在沸水里翻滚融合,释放出清凉的绿意葱茏,慢慢熬煮,一再翻滚,历尽沧桑,终于和水不分,相融相合。
暑气升腾,绿豆汤是解暑佳品。很多人端着饭碗,喜悦地盛着惆怅颜色的绿豆汤。我看到碗底沉淀着几粒开花的绿豆,气定神闲的样子。心底的惆怅和汤色的惆怅一下子竟给绿豆花冲淡了。池莉那句“熬至滴水成珠”扑过来,终于明白绿豆汤的珍贵之处在于那些绿豆已体验了一番尘世浮沉而成珠玉,带着安定的质地,解人世之躁渴烦扰。
由绿豆汤而想起眼下很多消暑的食品。冰激凌,冰镇饮料,冰镇瓜果……数不胜数,在炎炎火热里欢欣鼓舞,让人馋涎欲滴。
古人书里常告诫——“三伏内,腹中常冷,特忌下利,恐泄阴气。虽大热,不宜吃冷。”“阴气内伏,暑毒外蒸。纵意当风,任性食冷。此时故人多暴泄之患。”盛暑之际,天气极热,人易五内俱烦,口干舌燥,寒冷的食品饮料,饮之痛快,却要承受痛快带来的后果。然痛快也只是一时,并不能解决焦渴难耐,反而又增一层甜腻腻的挥之不去的烦恼。同时,内心的欲望又增一层。
世间的道理就是这么奇怪有趣,热和冷是两极,要是把两种状态硬揽在一起,看起来是互补了,可惜早晚要闹出岔子来。人的身和心渴望的不过是一个“和”字,温呑平淡。所谓阴阳调和,太难得,常常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
这同一个人苦心追求的外在物质财富也有几分相似。物质财富带来的便利繁华耀眼,同时,也会成为人生沉重的负累。有得有失,有失有得,享受人间富贵的未必就是快乐的。
真正解人口干舌燥的是白开水,连绿豆都不用放的。真正让人凉爽的不是空调屋,空调屋是美丽的陷阱,待久了会衍生很多问题,而一场及时风、及时雨就会让人感受到踏踏实实的幸福。真正能让人轻松愉悦的,与物质名利毫无关联,鸟语花香,风花雪月,花影月影,那是一个美丽轻盈的世界。
晚明陈继儒的《消夏部》序言里写道:“昔人避暑者曰,愿得泰岱之长松焉,潇湘之修竹焉,匡庐之飞瀑焉,太湖之明月焉,峨眉之古雪焉。又有渴思金茎之露,困忆石步之廊;又有饱风欲为蝉,泳水欲为鱼者,其苦已不胜与祝融敌矣。独一古老者云:避暑向镬汤里去,此众热所不到。余深省斯语,而终不能举似人,相与共享醍醐甘露之乐。惟当长夏侯,转入山中,解箨冠,挂蕉服,展薤簟,卷筠帘,敝清风
于北窗之下,钓秋水于南华之上……”
泰山松,潇湘竹,庐山瀑,太湖月,峨眉雪,太苛求了吧。到热汤里避暑,以毒攻毒,得有多大的勇气,不太现实。古人的生活亲近自然,天时地利,转入山中,悠哉悠哉。现代人以条件来看,更具有优势了,却没有了古人的悠游自在。生活在楼群车辆的包围中,很多事是便利了,去山中和自然亲近有多少人可以抬脚即走?金钱和闲暇,欲望和现实,处处都是限制。
高楼大厦密集的闹市区,一角小小的花园面临大街上车辆川流不息,午后近四十度的高温,依然有三三两两的人遛弯,有人小憩,有人静坐。我也喜欢到那里去,只因那碧绿的草地,浓绿的大树。空调屋里制造的凉意让我焦躁烦闷,我站在浓绿的树荫下背诗句,外界是滚烫的,内心是清凉的。不是矫情,而是真喜欢那种清静,什么都不去想。偶有风来,曳动树影衣衫,是暑天里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