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梁红芳 贾瑞 张旭东 文/图
在当下的旅游热中,不少国产公仔玩偶风靡全球,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新纽带、开辟经济创收的新路径。
借此机遇,卓尼县手艺人紧跟潮流、潜心研发,生产出“三格毛”娃娃、牦牛等公仔走俏市场,让卓尼传统手工和民族元素结出新硕果。
“三格毛”娃娃。
近日,笔者走进卓尼县雅舒麻鞋手工制作公司,负责人蒙折什草和几名工人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三格毛”娃娃,她们手法娴熟、飞针走线,组装、穿戴、装盒,有条不紊。
该公司负责人蒙折什草告诉记者:“这几年,我们研发的了20多款产品,其中‘三格毛’娃娃和藏牦牛公仔最受欢迎,除了本地旅游景点拿货,还有源源不断的外地客户选购订购。”
近两年,“三格毛”娃娃与藏牦牛公仔摆件成为该公司的明星产品,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手工,深受市场青睐,订单从北京、青海、成都等地纷至沓来,甘南州内各个景点也纷纷前来批发采购。
藏牦牛公仔。
谈及两款产品成功的秘诀,蒙折什草认为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积极融入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一个“三格毛”娃娃,从服饰色彩搭配到表情神态塑造,经过反复推敲,既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又符合当下大众审美。藏牦牛公仔摆件则注重材质选择与细节雕琢,力求还原牦牛的雄壮与憨厚,让每一位顾客都能感受到草原文化的魅力。
一张订单需要400多件产品,时间不到一周,一针一线纯手工制作,她们是怎么完成的?原来,这家公司向来采取的是居家、计件式生产,周围爱好手工制作的家庭妇女、无法外出务工的特殊人群从公司领取材料包,按照要求制作零件交到公司,再由公司几个老员工最后验收组装完成。
工作人员正在摆放公仔。
“我领的这个活是‘三格毛’娃娃的珊瑚斑玛,一天能做30个,一个能挣三块钱,今天做完来交货。”前来交货的员工胡风英告诉笔者。
从一个农村妇女到传统手艺传承人,从一双布鞋到公仔摆件走向全国,体现的是卓尼传统手工艺者对产品的多元创新与品质保证,也是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传承。公仔走俏市场,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也让卓尼特色文化、民俗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