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鸿岐
7月蝉鸣撕开云翳,翻开泛黄诗卷,便跌进古人用平仄勾勒的小暑节气。诗人从不吝啬笔墨,那些字里行间,小暑的风裹挟着草木香,穿越千年,轻拂人们的眉睫。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元稹的诗句是一支灵动的画笔,涂染出小暑特有的骤雨图景。盛夏的雨总是来得猝不及防,竹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传递雨的信息。远处山峦渐渐被乌云笼罩,闷雷如低沉的鼓点,由远及近。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将这场夏日急雨写得活灵活现,让人置身于竹林深处,感受着风雨欲来的清凉与惬意。此时,田间的禾苗正翘首以盼,等待这场甘霖的滋润,而农人们也停下手中的农活,笑谈着这场及时雨。
杨万里则把小暑酿成荷香,尽在满池摇曳中。“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泼墨写意里,藏着“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工笔细描。小暑时节,荷花进入盛放期,圆圆的荷叶铺满池塘,如绿色锦缎。荷花亭亭玉立,或粉或白,在阳光的映照下,美得惊心动魄。微风拂过,荷叶翻涌,花枝轻颤,暗香浮动。这一池荷花,不仅是夏日里最美的风景,也给燥热的小暑带来了一抹清凉与诗意。文人墨客们常在此驻足,饮酒赋诗,以荷花为友,与清风为伴,忘却尘世的喧嚣。
陆游笔锋一转,便多了几分闲适与恬淡。在“槐柳阴中野径斜。”处辟出清凉境界。在小暑的午后,诗人漫步于乡间小径,槐树和柳树的浓荫遮蔽了烈日,只留下斑驳的光影在地上跳跃。远处青山如黛,近处湖水如镜,偶有几只白鹭掠过水面,惊起一圈涟漪。这般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让人不禁心生向往,也让我们看到了小暑时节除了燥热之外的宁静与美好。
小暑的夜,在诗词中也别有一番风情。范成大的记录更为精妙,“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在闷热的夏夜,推开房门,站在月光下,感受着夜晚的微风。月光如水,洒在庭院中,给万物披上了一层银纱。远处的蛙鸣和着蝉声,奏出一曲夏夜交响乐。诗人在这静谧的夜色中,忘却了白日的暑热,独享这份难得的清凉与安宁。
那些被墨香浸润的节气诗行,将小暑的万千气象凝练成永恒。当都市的高楼大厦模糊了季节的变化,诗笺里“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的意境,依然能为现代人捎来一缕清凉。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领略古人眼中的小暑风光,去感受那份藏在诗笺里的小暑清韵,让心灵在诗意中寻得一片清凉的栖息地。当我们轻轻触碰这些穿越岁月的文字,指尖流淌的不仅是诗意,更是华夏儿女血脉中对自然永恒的眷恋。
如今的小暑,蝉鸣依然在枝头喧闹,而田间却有了别样的风景。无人机掠过金黄的稻田,带着农药与化肥,划出精准航线,恰似古人笔下“天孙织锦”的现代演绎。农人们不再“观云识天气”,手机里的气象 APP 能精准预报每一场骤雨;联合收割机,在麦浪中穿梭,轰鸣声替代了往昔镰刀沙沙声,却同样奏响着丰收的乐章。古老的农耕智慧与前沿科技,在小暑时节奇妙相遇,既传递着诗笺里的田园意趣,又描绘出充满希望的崭新画卷。在追赶时代的路上,我们始终带着诗心,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