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庞贵琦 杨文慧
每年初夏,天水秦州十万亩大樱桃红遍枝头,甜果映红致富路。这一切和石五奎老人的二亩试验田分不开,正是这位“秦州樱桃种植第一人”的大胆尝试推广,秦州大樱桃在40年间实现了从两亩园到10万亩特色优势产业,12亿元产值黄金种植业的历史性变革。
今年82岁的石五奎,已是耄耋之年。日常交流因耳背显得有些沉默,但一提起大樱桃,老人浑浊的双眼立刻焕发光彩,话语也变得滔滔不绝。儿子石爱苹说,父亲至今仍心系果园。
“他喜欢樱桃树,已经80岁的人了,仍然管理果园,修剪果树。”石爱苹说。
时间回溯到40多年前,当时石五奎是太京镇马家窑自然村的一名民办教师,他生在城市,长在农村。一直喜欢钻研的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琢磨着如何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当时他每月只有几十元的工资,但他一直订阅《甘肃农民报》《农民日报》等报刊天天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后,就在自家院子里开始试种桃子、杏子、苹果等果树。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就成了秦州区远近闻名的果园种植“能手”。
1982年春天,秦州区果业局和科技局找到石五奎,让他发挥种植技术,在秦州区试种大樱桃,他爽快地答应了。当时大家都不认识大樱桃,只听说是从美国引进的,所以大家都把它叫美国大樱桃。他接下了这个活后,开始四处请教学习,钻研大樱桃种植技术,自己到邮局订购各种果树栽培杂志学习。
岁月流转,他家的果园里仅存的两棵“元老”樱桃树虽经历40余载风霜,却依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这是1982年栽的,到现在已经四十几年了,结出的果子仍然又大又甜。”石爱苹指着两棵“元老”树说。
“樱桃好吃树难栽。”对于毫无经验的石五奎来说,起初,种植技术是横亘在面前的最大难关。在果园旁的小屋里,至今珍藏着几十年前他邮购的大量果树管理书籍。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正是这些翻得卷了边的书卷,陪伴他度过无数个挑灯夜读的钻研之夜。
“这本书是1981年买的,从那时开始,父亲每年从山东、山西买一些科学种植的书籍,白天干活,晚上学习。到现在还在钻研大樱桃管理技术。”说话间,石爱苹的眼圈红了。
1987年,辛勤耕耘终于迎来回报,樱桃丰收了!然而喜悦很快被销售难题冲淡——当地市场不识此果。石五奎没有气馁,决定带着儿子闯省城兰州。令父子俩惊喜的是,凭借大樱桃独特风味和晶莹剔透的果形,在兰州市场一炮而红。
“第一年去兰州市场销售时,每斤卖2元,第二年每斤卖4元,没想到从每斤4元到8元,从8元变成10元。年年上涨。”石爱苹说。
石五奎成功的消息传开了,村民们纷纷登门求教种植技术。石五奎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樱桃种植如星火燎原,迅速从太京镇郑家磨村蔓延,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这些都是石老师推动着引进种植的,政府后来牵头大面积推广。他确实是帮助村上致富的第一人。”郑家磨村村民赵亚军说。
“刚开始种植不太懂,后面通过向石老师学习怎么拉枝、怎么剪树,慢慢地樱桃也种得越来越好了。”郑家磨村村委会主任赵健说。
今日的郑家磨村,1680亩耕地中樱桃种植面积高达1500余亩,实现了“户户有果园,家家种樱桃”。樱桃产业已成为全村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父亲动员村民种植樱桃,村民们就都栽上了,到现在有些户一年要卖十几万元,好的要卖二十几万元。”石爱苹说。
“目前我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5000元,樱桃收入人均可达到9000元。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都陆续回到村里种植大樱桃,现在大樱桃已成为我村的支柱产业。”郑家磨村党支部书记于丹丹说。
放眼如今的秦州大地,十万亩樱桃园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石五奎老人当年种下的小小希望,已成为惠泽一方的参天大树。秦州大樱桃,不仅是最响亮的农特产品品牌,更承载着一位拓荒者“一生为农民着想”的朴素情怀。
“在樱桃产业上,我把秦州区带动起来,我心里满意了。我一生为农民着想,对农村有深厚的感情,把农民能带动起来,手里宽裕一点,我就舒服了。”石五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