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倩
在巴丹吉林与腾格里两大沙漠的“握手”处,镶嵌着一颗巨大的蓝宝石——红崖山水库。这座1958年诞生的生命之源,是民勤人半世纪抗沙史诗的见证者,更是绿洲命脉的守护者。
站在水库大坝上远眺,祁连雪峰倒映在碧波之中,与周边金黄色的沙丘形成强烈反差。谁能想到,这个被誉为“亚洲最大沙漠水库”的水利工程,曾经只是一片干涸的洼地?
上世纪50年代,面对年均蒸发量超2000毫米的极端环境,数万名民勤群众肩挑背扛,用最原始的方式筑起了15公里长的堤坝。这座西借山势、三面人工的超级工程,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年均向下游30万亩耕地输送超1亿立方米灌溉用水。通过景电二期调水工程引入黄河水,累计补水超5亿立方米,创造了“沙海蓄碧水,荒漠润良田”的奇迹。
碧水需得清源来。库区周边,民勤县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排查力度,依法取缔关停了一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散乱污”企业;农田里,民勤县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建的污水处理设施如同忠诚的哨兵,日夜守护着入库水质的纯净。这些举措让每一滴流入水库的水,都带着民勤人对生态环境的郑重承诺。
同时,民勤县围绕水库周边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并通过种植耐旱植物、铺设草方格沙障等措施,进行生态修复。这些绿色屏障有效阻挡了风沙对水库的侵袭,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库区生态环境,也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
加快水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关键要转变思路,既要“开源”,更要“节流”。民勤县积极推广先进的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使农田用水效率显著提升,并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严格的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水的意识,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成为全民自觉。
如今,25平方公里的水域不仅滋养着农田,更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每年春秋两季,成群的水鸟在此栖息,构成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它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干旱区的生动实践,更吸引着四方游客,在领略这独特美景的同时,感受一部用碧水与汗水浇灌的绿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