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郭彦英 文/图
伴着唇齿间脆脆的响,白脆瓜的汁香征服了味蕾,搅动起“梨瓜”的甜蜜记忆。连日来,秦安县白脆瓜以其独特的优势抢鲜、错峰上市,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作为继蜜桃、苹果、花椒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特色产业,秦安白脆瓜以其皮薄、肉脆、味甜的独特口感,深受消费者青睐。一个个饱满香甜的白脆瓜,不仅承载着丰收的喜悦,更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甜蜜产业”。
秦安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为白脆瓜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秦安县立足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白脆瓜种植产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农民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白脆瓜,不断提升白脆瓜的品质和产量。
暑气渐浓,五营镇张塬村白脆瓜产业园内,连片的大棚里生机盎然,一个个圆润饱满的白脆瓜点缀在翠绿藤蔓间,散发着清甜果香。种植户们手持剪刀,穿梭在瓜垄间,忙着将成熟的白脆瓜采摘、装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采摘白脆瓜。
五营镇白脆瓜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因地制宜的产业规划和科学的种植管理。近年来,五营镇坚持把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壮大摆在突出位置,引进天津援建资金,流转土地65亩,建成张塬片区现代化设施农业产业集群,推行“党支部+村集体+设施农业”模式,抱团取暖,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群众的双增收。同时,五营镇定期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培训,从育苗、施肥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提供技术指导,确保白脆瓜的产量和品质。
一个个白脆瓜,承载着村民的致富希望,也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白脆瓜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全县经济发展,也为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为增加产业效益,王尹镇健全多元利益联结机制,推行“三金五联”合作模式,吸纳158户脱贫户以土地入股,就地就近务工就业,建立保底收益+经营分红+务工补贴三重分配体系,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2024年,王“大产业”,打造了旱作农业区特色产业振兴样板。
在种植基地,每天都有不少村民前来务工,从事采摘、分拣、包装等工作。“在这里打工,每天能挣1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莲花镇冯沟村村民王大妈笑着说。
西川镇作为白脆瓜主产区,脆瓜种植基地位于葫芦河西岸,土壤为沙壤土,有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等特点,为白脆瓜种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我承包了11个棚,每个棚能产1500斤左右,收入在2万元左右。”西川镇安坪村种植户成君芳满怀信心。
西川镇安坪白脆瓜基地占地100余亩,主要以星甜二十号品种为主,去年白脆瓜产量达15万斤,产值达300余万元,带动100余户农户增收。
为了拓宽白脆瓜的销售渠道,秦安县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模式。线上,通过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直播带货,将白脆瓜直接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线下,与各大超市、水果店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在路边设立摊位进行零售。此外,秦安县供销联社还利用水果直营店,将秦安白脆瓜上架天水供销农产品品牌运营中心、天津秦安农特产品直营店等,通过集中展示展销,让秦安白脆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饱满的白脆瓜。
“我们村的白脆瓜口感好,市场供不应求。”莲花镇冯沟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说:“我们村种植的白脆瓜预计产量可达80万斤,产值有望突破700万元。”
据了解,莲花镇冯沟村白脆瓜种植基地,共有203座大棚。时下,大棚内一个个圆润饱满的白脆瓜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诱人。白脆瓜产业的发展,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如今,秦安白脆瓜品牌知名度在不断扩大、品牌质量持续提升,品牌效益渐渐凸显,白脆瓜已形成了品质化、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种植,展现了出新的发展篇章。下一步,秦安县将继续加大对白脆瓜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不断提升白脆瓜的品质和产量。同时,积极拓展产业链条,探索发展白脆瓜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此外,还将借助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推动白脆瓜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集采摘、观光、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业态,让白脆瓜成为秦安县的一张亮丽名片,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全县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