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张小兵 薛文勇 文/图
“天气暖和了,赶紧把牛舍清理干净,让牛的‘生活环境’也改善改善。”时下,天气转暖,华亭市山寨乡北阳洼养殖户李广明就为新一年的养牛“大事”忙了起来。
走进牛棚,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在整洁的现代化牛舍内正在悠闲地咀嚼着饲草。经过一个冬天的饲养,牛儿们陆续褪去厚重的冬毛,展现出红亮的毛色和健硕的体格,精神状态愈发饱满。
“改造后的温棚牛舍真是太方便了!”在北阳洼村,养牛能手李广明介绍。2023年,在养牛重点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的扶持下,他建成了300平方米的双面式温棚牛舍、260立方米的青贮池和400立方米的干草棚。
“现在正是发展的好时机。”对于养牛前景李广明信心满满。经过两年的活牛交易低迷期,活牛市场基本稳定,趋于回暖态势,他计划趁当前活牛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目前,他正在积极流转闲置土地,备足地膜、籽种,计划再扩大饲草种植面积,为后续发展作好充分准备。
“现在牛棚宽敞明亮,温度湿度都能精准控制,饲草运输车可以直接开到饲喂通道,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北阳洼村的另一位养牛能手禹文杰说。
近年来,他不仅自己发展养牛业,还带领村民走上了科学养牛的道路。他率先推广全株玉米青贮技术,配合混合精料喂养,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如今,禹文杰的养殖合作社存栏肉牛220头,并建成了饲草料交易点,为周边养殖户提供便利服务。
华亭市将肉牛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实施养牛重点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已有4个村完成改造任务,全市95%以上的养牛户建成了现代化温棚牛舍,饲草运输车、铡草机等机械化设备的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华亭市新建的现代化温棚牛舍一览。
“万千百十”养牛计划的深入实施,让北阳洼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重点村。截至2024年底,该村肉牛存栏达到1360头,其中10头以上养牛大户62户,养殖效益显著提升。
“牧”浴好春光,“畜”势勃发时。春回大地,时下在华亭市的广袤农村,像禹文杰、李广明这样的养殖大户正在用实干和智慧谱写春天的乐章。在政策扶持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下,平凉红牛产业正在这片热土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