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我与《甘肃农民报》】《甘肃农民报》的根在读者中
2021-10-08 11:52:26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 编辑:王丽丽

文/燕兆林

有人说我是“恋报”癖,我没有理由反驳他们。因为我每天“饿”那份《甘肃农民报》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记得我在康县白杨、铜钱两个乡镇工作的时候, 忙完一天的下乡、文字材料撰写工作后,回到不足20平方米的单间房子,往椅子上一靠,就捧起积攒在桌上的或新或旧的《甘肃农民报》来阅读。从国内外新闻、农村政策、农产品市场信息、农村实用技术、农民群众心声和农村新人新事到家庭琐事,基本上都能在这张报纸上读到。它已经成为我每天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我有剪报的习惯,读完报纸,就把有收藏价值的文章分门别类剪贴。出于职业习惯,对农村工作有用的东西就粘贴在工作笔记本上,并在目录上注明:抓哪一项工作可用作参考;对村干部有用的参考资料,我也粘贴在工作笔记本上,提供给村干部。村干部得到我提供的这些资料,会感到耳目一新、喜形于色。我也有了满足感和成就感。我还把在《甘肃农民报》上读到的历史故事和生活常识剪下来,分门别类地粘贴在本子上,几年下来就贴了好几大本。 很多农民朋友来找我借阅,我也慷慨地借给他们,一来二往,我与他们的关心也更亲密了。

在白杨乡政府工作的十年里,我曾建议乡上设立阅报栏,便于干部和群众浏览阅读。我和乡文化专干负责阅报栏管理,每三天更换一次报纸,其中就有一张《甘肃农民报》。一天,有几名文学爱好者围在阅报栏前阅读一篇文章,我也走过去与他们交流。我告诉他们这篇文章是咱们康县通讯员蒋开奋写的,大家听了都很羡慕。另一天,我又告诉正围在阅报栏前的几个干部,这篇文章是本县寺台乡通讯员马步虎写的一篇读者来信。乡村干部立即爆发出喝彩声。乡长看到我们的“阅报栏”,非常赞赏,还在职工大会上表扬了我们的做法。

由于读报成了我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知道的事情自然就多了起来。有些农户家的鸡得了鸡瘟,我就把《甘肃农民报》上刊登的防治鸡瘟病知识告诉给他们。 他们按照我转告的方法管理鸡,果然有成效,从此对我很感激。

2010年,我初中同学王益周的儿子王学涛回乡干起了特色农业种植,当我们谈起一个返乡青年怎样扩大特色农业种植、学习掌握新的种植技术的问题时,大家都产生了共同的忧虑: 现在的年轻人面对如此艰难的择业,怎样去扩大知识阅读面,怎样去实现与现实生活接轨?最后,我们达成共识:无论人有多忙、 多苦都必须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知晓国内大事。也许王学涛听了我们的谈话,受到了启发。 过了些日子,同学王益周通过电话告诉我,他儿子王学涛主动订阅了一份《甘肃农民报》。我听了也为之振奋:懂事的青年人,能用知识为自己的人生之路铺下基石,为自己的成长插上翅膀! 我问:“学涛是怎样阅读《甘肃农民报》的?”王益周回答:“每天晚上睡觉前, 他就把当天的报纸浏览一遍。”我也把剪报的方法告诉了他,他们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

《甘肃农民报》的根在读者中,她对我而言就像时间的恋人,时刻都不舍得离开。记得有段时日离开康县,我便十分想念《甘肃农民报》,于是就在网上阅读甘肃农民报的电子版。三十年来,阅读《甘肃农民报》早已成了我的习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报时光每天都有,坐在沙发上,泡上一杯清香的绿茶,从《甘肃农民报》上慢慢品味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知晓丰富的市场信息和实用技术、新精神、新风尚,掌握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篇篇锦绣华章送给农民朋友和乡村干部,让报纸的根深深扎在陇原的肥田沃野,也扎根在读者心中。她被农村干部和群众亲切地誉为:“科技知识的园地,传递信息的工具,基层干部的助手,农民致富的参谋”。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基层乡村工作,通过阅读《甘肃农民报》,明白人世间的真情事理,感悟世事的发展变化,晓知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关注本地的人和事,疲劳顿然消失,心灵得以净化,人生的幸福和充实,亦不过如此。

作者系康县平洛镇财政所职工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