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郭丽 王旭东 文/图
春耕时节,崆峒区花所镇信河村的千亩山药种植基地一派繁忙景象。机械轰鸣声中,村民们正抢抓农时开展山药种植,刨土、播种、施肥等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田间地头洋溢着春日的生机与希望。
“山药种植可是个精细活。”平凉沛阳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沛阳说,从土壤深耕到种苗摆放,从精准施肥到及时搭架,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我们今年计划种植1000亩,预计5月初全部完成。”
机械耕种。
作为“平凉三宝”之一的崆峒山药,其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平凉府志》中就有相关记载。经检测,崆峒山药的粗蛋白含量达10.269%,富含1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这种形似鸡腿、肉质淡黄的山药不仅是滋补佳品,更于2020年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近年来,崆峒区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动山药产业发展。2023年起,当地组织种植大户赴山西、河南等地学习先进技术,引入珠芽育苗、深沟栽植等新技术,配套专业机械,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技术兴农”的转变。同时,采用轮作倒茬套种高原夏菜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山药种植对地力的损耗问题。
山药种植现场。
下一步,崆峒区将围绕建设省级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目标,多措并举推动山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支撑,建立标准化种植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种植技术规范;深化品牌建设,借助“甘味”品牌和乡村旅游资源,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山药糕、山药酥等深加工产品;坚持绿色发展,推行有机化、无公害生产模式。同时,通过产业提质增效,提升“崆峒山药”知名度,让小小的山药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