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孙筱娜 朱强 文/图
阳春三月,灵台县西屯镇的示范农田里,一场现代农业装备的“阅兵式”正在上演。一台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沿着预设路线自主耕作,驾驶座上空无一人,围观的老农李保田举着手机连连称奇:“这铁牛真长眼睛了!”在平凉市农业农村工作观摩会现场,43台农机整齐列阵,16台新型智能装备轮番演示,全面展示着农业全程机械化的最新成果。
农技观摩会现场。
政策扶持催生“农机革命”
“突突突”的引擎声中,威动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朱小锋驾驶着配备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驶过观摩区。这位80后新农人算了一笔账:这台28万元的设备,光补贴就有8.4万元。作为全县规模最大的农机合作社,他们已装备了5套无人驾驶系统。
据灵台县农机中心主任薛鹏飞介绍,2021年以来,灵台县累计发放农机补贴4683万元,带动社会投资2.6亿元,农机总动力突破29万千瓦。今年补贴目录首次纳入无人机和无人驾驶系统,已有30多架无人机和5套无人系统投入使用。
技术员测量。
数字技术赋能精准农业
智能农机展区成为观摩会最热闹的场所。技术人员在平板电脑上轻划几下,无人拖拉机立即开始自主深松作业,翻起的土层均匀平整。
“作业深度35厘米,误差不超过2厘米!”灵台县农机推广站技术员的报数引来阵阵惊叹。
目前,这样的智慧农业场景正在灵台县推广。北部塬区现代农业园采用宽幅匀播技术使小麦亩产提高50斤;新型复合种植机实现大豆玉米一体化播种;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达每小时60亩。
“北斗终端、土壤墒情仪、气象监测站。现在种地要看数据说话,手机APP就能实时掌握田间情况。”朱小锋展示着他的“数字农具包”。
千亩试验田覆膜。
科技助力节本增效
在什字镇瓦咀村的千亩试验田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效益分析会”正在进行。朱小锋仔细检查着刚完成作业的地块:“北斗导航系统将作业精度控制在2厘米内,土地利用率显著提升。”
科技带来的效益体现在每个生产环节。“我们合作社采用低温循环烘干技术,比传统晾晒减少3%的粮食损耗。”朱小锋介绍。
观摩会接近尾声时,56岁的韩胜利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尝试为无人拖拉机设置作业程序。“得抓紧学习新技术,不然真要‘下岗’了。”韩胜利说。
接下来,灵台县要推动农机从“机械化”向“智能化”升级,今年力争将玉米生产机械化率再提高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