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为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甘肃省近日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深化欠薪源头治理的实施意见》,创新构建“三项机制+两项制度”的“3+2”综合治理体系,通过强化源头管控、过程监管和部门协同,实现农民工工资支付从“最先一关”到“最末一环”的全程把控,推动欠薪治理模式从被动“清欠”向主动“防欠”转变。
“三项机制”筑牢治欠防线
甘肃省建立成员单位双调度协调会议机制,通过定期召开会商会议、专题研讨等形式,组织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全省治理欠薪重点工作,及时通报工作进展,分析突出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职能优势,确保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和治欠任务落实到位。
同步推行农民工工资“月结月清”排查机制。综合运用线上监测预警、实地明察暗访、第三方专项审计等手段,每季度对全省在建工程项目开展全覆盖检查,重点督促落实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工资专户管理、工资保证金存储等制度,从源头预防年底欠薪多发现象。
此外,该省还完善跟踪问效督办机制,采取定期通报、重点督办、绩效评估、业务指导等举措,建立欠薪问题治理督办制度,对各部门工作推进情况开展动态跟踪和督查问效,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推动欠薪治理工作提质增效。
“两项制度”完善协同治理
在机制创新基础上,甘肃省配套建立共建共治共管制度,建立由人社、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公安等19个部门组成的双月调度协调会议机制,形成“人社牵头、部门联动、规范有序”的工作格局;制定调度协调会议工作规则,对重大疑难欠薪案件的处置程序、协调标准等作出制度化安排,不断提升全省治理欠薪工作整体效能。
据介绍,该体系通过“制度闭环+责任闭环”的设计,将治理触角延伸至工程立项、资金拨付、工资发放等各环节。今年前8个月,全省欠薪案件数同比下降37%,“制度全落实、问题早发现、欠薪快处置”的治理生态正在形成。
甘肃省将把“3+2”体系实施情况纳入地方政府考核,通过常态化督导确保源头治理成效持续释放,切实守好农民工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