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我与《甘肃农民报》】麦穗一般的时光
2021-10-08 11:42:55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 编辑:王丽丽

文/张琳

一幢偏于一隅的、陈旧的二层小楼,但是并不觉着寒碜,它是质朴的、亲切的。

本色的木质楼梯,随着脚步嗵嗵作响,像是冬暖夏凉的问候,又像是在讲一个古老的故事。

堆满桌面的纸质稿件,信封上是清秀的字、歪斜的字、成熟的字、幼稚的字……

这幢楼里每一个同事的神情和笑容,都像是阳光下的麦穗和向日葵。

这是我在《甘肃农民报》做编辑的那段时光里留下的印象。那真的是一段人和环境契合而又相辅相成,且充满了温暖和意趣的时光,也是一段重要的时光。当我每一次在某些时刻回望,彼时彼地的人和事都如影像般一一呈现。

最初,我遇见了乡村生活。我被分配做《甘肃农民报》“青年人”版面的责任编辑,这个版面开设有“知心大姐”专栏,我就成了那个“知心大姐”。每天收到大量从农村寄来的信件,各个年龄段、各种角色,他们在信中掏心掏肺地诉说自己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劳作中的纠结、生活里的波折、情感上的苦闷……全然信任地把希望寄托在未曾谋面的“知心大姐”身上,那种赤诚、那种眼巴巴的热望和等待,总是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心酸、又温暖。从中,我慢慢地了解着以前自己并不熟悉的农村生活,体会着不同的人心里不同的彷徨和希望。除了每期版面都要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做出正式见报的回信,每天我还要写三五封回信,为那些遇到问题的不分年龄性别的乡亲们做分析、梳理、建议和宽慰,每一封都是手写完成,装进信封寄出。那时候,我是个才刚刚大学毕业一年的23岁女青年呀,对生活、对农村能知晓多少呢?也许连自己的生活都不一定能理得清,却要去帮助他人答疑解惑。对此我似乎也并不惶恐。

但后来的事实和效果是,“知心大姐”专栏成了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栏目;而我写下的那一封封没有见报、通过邮局寄出的私信,其中提出的分析和建议都被收信人肯定、喜欢且采纳了,甚至有曾经绝望的少年,在读了“知心大姐”的回信后,从绝望从轻生中走出来,重又获得生的勇气和希望。后来,专门来信表达对“知心大姐”的信任和喜爱的信件,还有过年前寄给“知心大姐”的温馨卡片,已经远远多过诉说困惑的信件。我一一读着那些在农忙之余,在夜晚静谧的灯光下写下的感谢和心意,初次觉得了做一个编辑是神圣的,我更感谢这些在麦芒中生活的农人;我也领悟到了,他们信任的是《甘肃农民报》的“知心大姐”,而不是任意一个“知心大姐”。

在读者来信中,我还看到了他们的猜测和想象——“知心大姐”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历经世事、成熟练达的大姐,真的足够知心、也足够善解人意。他们怎么能知道,躲在报纸后面的“大姐”只是一个梳着齐刘海、头上还扎着蝴蝶结的23岁女娃。那些笑容像阳光下的麦穗和向日葵的同事们也很惊喜——小张,你是怎么以大学刚毕业的年龄和阅历,把“知心大姐”当得这么好的?我纳闷儿,答不出来。后来,当我的工作有了调整,从编辑“青年人”版面到编辑“春雨”文学副刊,我重新回望,忽然就一目了然了,也许我尚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没有对农村生活太多的了解,但是凭着一颗赤诚的心,凭着对生活广义宽泛的理解,人同此心,情同此理,换位思考,我也能找得到那个通向他们生活和内心的路径,找得到在他们矛盾和苦闷的前方闪烁着的希望所在……

担任“春雨”副刊的责任编辑后,我遇见了乡村文学。一天又一天,我近距离地看到了乡村文学青年对于文学的热爱,那种发自肺腑的纯粹的热爱,让你不敢怠慢他们。我收到的那些散文和诗歌,有的写在孩子的一页田字格作业本上,有的写在一张白纸上,也有的写在信纸上,但那信纸上往往会有三五滴油渍,那是他们趴在饭桌上写稿洇上去的呢?还是一边吃饭一边琢磨句子,不小心掉上去的?太多的稿件,不一定有文采,但是用心与一片诚意昭然可见。

有一位宁县作者,写来的散文有思想、有文采,在“春雨”上发表过几篇之后,专门来兰州,只为看看《甘肃农民报》办公的情形,看看“春雨”版的编辑。那是个很瘦、很精干的男青年,笑容谦卑,淳朴而淡然。到了编辑部,也没说什么话,只是拘谨地笑着,最后表达想要和责任编辑合张影,我是一个特别怕拍照的人,但当时二话不说就答应了。男青年穿一件白衬衫,那天我恰好也穿一身白衣。在二层办公楼前拍好照片,冲印出来一看,只觉阳光下一片耀眼的白,两个年轻人中间隔了有半尺到一尺的距离,脸上的表情都很认真。

另外一位榆中的文学青年,相貌更为憨厚质朴,也许是因为离得兰州近,他时而会来编辑部送稿,神情举止认真而不知所措,放下写在薄薄稿纸上的诗页,腼腆一笑就要离开,因为紧张,当他转身出门的时候,几乎不小心撞在门框上……在那一瞬间,我对这样的乡村文学青年感到心疼,且心生敬意。他的认真和紧张里,满写的都是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而当我阅读他的诗,那文字的精彩,思维的玲珑巧妙、富于哲思,还有真挚、纯美的意境,都让我惊讶,让我感觉到一种神奇的和谐——在他那样极其朴拙的外表之下,是一颗这样诗意盎然的心!

特别要说的是,这两位作者,原本一直耕于田亩,就因为对文字的热爱,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好诗作,作品多次在“春雨”版面刊出,后来都被调至当地的政府部门或者文化部门工作。而经年之后,也都成为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乡土作家,又带动了一方青年的文学创作。

作为一个编辑,心里该有多喜悦呢!

《甘肃农民报》,它是多少乡间农人的心灵家园啊!

我离开《甘肃农民报》已经多年,它早就从那个有着木质楼梯的二层小楼搬进了优雅时尚的现代化办公大楼。而我们依旧是同一个大家族里的兄弟姐妹,我不再有机缘遇见它的作者,编辑它的稿件,但是我看见它在报纸内容和版式上的不断革新和拓展,看见它的日新月异,看见它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策马扬鞭,又看见如今它在乡村振兴之路上的崭新容姿。

今年正逢《甘肃农民报》创刊70周年。70年,它每年都在成熟,也每年都在生长,就如阳光下的麦穗与向日葵。

作者为甘肃日报社高级编辑,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