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康县大堡镇:党群联动促治理 强村富民显实效
2025-04-04 10:41:22 来源:甘肃农民网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杨艳芳 赵彩娟 张彩红

春满沃野,山川竞秀。地处康县北部腹地的大堡镇,绿油油的麦苗铺满一块又一块的黄土地,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画卷在“三个共同”机制的创新实践中徐徐铺展。


康县大堡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居民正在“睦邻议事亭”议事。

用好议事平台 创建共同管理新模式

“以前这条路上坑坑洼洼的,路面破损严重,去年这条路修缮好后,大家出行方便多了,也安全多了。”康县大堡镇大方山村党支部书记侯顺新说。这一变化的背后,是该镇联合村“两委”通过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收集民意、凝聚共识、推动落实的生动实践。

“我觉得现在社区治安很好,日常的巡逻工作十分到位,我们心里特别踏实,生活在这里很安心。”该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居民巩生杰满意地夸赞着,而这一切主要得益于“睦邻议事亭”平台说事会上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解决群众所需所盼。

近年来,康县大堡镇以“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为工作理念,积极拓宽协商渠道,将目光聚焦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利用微治理模式,切实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充分调动辖区群众自治积极性。

“以前总觉得自己说话没人听,现在有了议事平台,我们提的建议真能变成现实。”乡亲们纷纷感慨。该镇将协商议事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创建标准化建设、精细化服务、多元化治理“一网三化”党支部工作模式,划定18个网格,配备了网格员、警格员、党员、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形成“一格N员”的治理体系,常态化收集社情民意。针对群众反映的“村口路灯不亮”“清运垃圾不及时”等问题,通过征集事项清单明确责任人和办理时限,形成“收集—协商—落实—反馈”闭环机制,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镇”。

弘扬文明新风 展现共同提高新成效

“产业到户奖补政策了解一下”“新建房屋和楼房加二层必须要申请宅基地审批的相关手续”“基本农田受法律保护,要是有人占用你家的基本农田,那是违法的”……近日,在康县大堡镇街道村的文化广场,镇村干部、党员志愿者们化身“宣讲员”积极宣传今年的产业发展奖补政策、宅基地审批流程和相关法律法规,并逐一回答群众的提问,受到村民的广泛欢迎。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近年来,该镇以提升自治水平为目的,积极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探索“积分制+村规民约”的乡村管理模式,开展“身边好人”“最美门店”“村评户比、家洁院净”等评选活动,用身边典型激励村民,以榜样力量引领社会新风尚。以传承优良家风、推动移风易俗为重点,大力开展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宣讲活动,传递精神文明正能量,让良好的文明新风在生活中传递,推动移风易俗走深走实,进一步促进和谐村镇、文明家庭的建设。依托康北“文化重镇”的深厚底蕴,以推进文化建设为抓手,建成文化体育广场、农家书屋、乡村舞台,积极打造新型文化空间,在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开展舞蹈、朗诵、歌咏、剪纸等文化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升乡村文化内涵,引导村民自觉成为移风易俗、文明行为规范的宣传者、践行者、推动者。

“每周二、周五村上都会组织人员对环境卫生进行大清理,房屋墙上乱贴的广告、路边的杂草都被清理干净了,村落院子看起来清爽多了,道路也变得更宽阔了。”该镇宋坝村村民曾尚文说,村里的卫生环境越来越好,大家都养成了爱护环境的习惯,他也经常参加志愿活动,尽自己的一份力,让村庄更美丽。


康县大堡镇漆树沟村村民正在打理五味子种植基地。

加强“村企联合” 走出共同致富新路子

在康县大堡镇漆树沟村的五味子种植基地,一幅热闹非凡的劳作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村民们穿梭在林地间,熟练地栽植着五味子幼苗,他们忙碌的身影与这片土地的生机相互交融。

“这五味子苗啊,就是咱村的希望苗!”该村村民杨大爷一边仔细地将幼苗植入土中,一边笑着说,“咱这把老骨头还能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出份力,心里高兴啊。这要是种好了,以后的收入肯定少不了,生活也更有奔头了。”

“是啊,以前就盼着能有个稳定的增收路子,现在村里不仅搞经济林还搞起了这个林下经济,把大家都组织起来一起干,感觉特别踏实。”身旁的刘大妈也附和。

如何让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一直是困扰群众心头的一大难题。为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该村产业发展带头人朱银喜发挥自身优势,与当地企业、农产品配送中心积极沟通,与多家企业签订农产品收购协议,让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去年以来,该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农带农134户,年带动农户增收26.8万元、户均增收0.2万元。

该镇党委书记杨文介绍,去年以来,康县大堡镇成立了产业发展联合党支部,采取“党建引领、跨村联建”方式建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实现了“党支部引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企业投资运营、农户参与”的“四级联动”模式,由17村党支部牵头,对各村小麦、黄豆、小杂粮等农产品进行收购统一售卖;深化“院地合作”,与兰州高校、科研院所长期合作年供应高校商品鸡、鸡蛋,乡亲们在实打实的实惠面前,幸福感满满。

与此同时,康县大堡镇立足“康北粮仓”“蜂蜜小镇”定位,创新构建“一链两厂两品牌”产业矩阵,推动农业全链条升级。将“堡子田家”面粉和“板栗苦蜜”蜂蜜全部纳入农产品集散中心统一销售,实现加工产能100%转化,年销售面粉300吨、板栗蜜10吨,并辐射周边市场,带动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全面夯实“粮仓+蜜乡”产业根基。


责任编辑:杨万明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