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通讯员李芳艳 王瑞霞 文/图
春耕时节,各地农人们都在忙着春耕春播。
而在静宁县界石铺镇李堡村的梯田上,一幅别样的“错季丰收图”却生动喜人——李堡村副支书祁顺利带领村民种植的中药材贝母迎来了“大丰收”。
这位“90后”返乡青年,因地制宜,用特色产业盘活闲置土地,以智慧农业赋能传统种植,成为当地乡村振兴路上的“领头雁”。
春耕变“春收”,别有一番新景象。
站在梯田高处俯瞰,黄土高原层层叠叠的沟壑间,如祁顺利一般的“新农人”正用创新思维改写传统农耕叙事,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别样篇章。
村民拾捡贝母。
“闲置地”种出“金疙瘩”
阳春三月,走进界石铺镇李堡村小湾山,梯田层叠如画,机械轰鸣声中,一颗颗饱满的贝母破土而出,数十名村民紧随其后分拣装篮,脸上洋溢着喜悦。“家门口一天能挣100元,农闲时也不误增收!”李堡村村民李粉粉笑道。
这份“春收”的喜悦,源于祁顺利2021年返乡后的探索。
彼时,静宁县正聚焦产业链、人才链,启动实施“归雁工程”,特色农业产业,在当地也展现出蓬勃生机;数项惠农政策,为返乡人才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中药材贝母丰收。
返乡后的祁顺利,被选为李堡村文书,2024年被选为村副支书,几年来,他便把目光一直聚焦在发展特色产业上。通过外出考察,发现当地气候环境适宜贝母种植,便流转土地试种了15亩。
“种植中药材贝母技术相对简单,市场前景广阔,主要是一茬收三年,机械化程度高,能减少劳动力,降低种植成本,效益可观。”祁顺利算了一笔账:按当前市场价,干货亩均收益2500元左右。
如今,看到祁顺利尝到了甜头,不少村民也跟着他种起了贝母,不仅拓宽了当地的产业路,也拓宽了增收渠道。
祁顺利和村民一起挖贝母。
“今年我打算扩种党参,多品种发展,也便于销售,才能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祁顺利说。
让“归雁”扎根,让产业“生金”,黄土坡上也能长出“致富花”。
大棚里有了“科技范”
除了中药材,祁顺利还盯上了村里的“老牌”产业——蔬菜种植。
李堡村有20多年蔬菜种植传统,但祁顺利不满足于“老路子”。在李堡村现代化设施蔬菜产业园,他承包了3座日光温室大棚,利用水肥一体化和温控系统,错茬种植不同品种的精品西红柿,四季销售年收入达10万元。
西红柿熟了。
近年来,为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搭乘科技腾飞的“翅膀”,静宁县界石铺加大投入打造全产业链蔬菜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化转型,打造成了集种苗培育、蔬菜生产、技术创新、加工销售、信息服务、冷链配送、观光采摘及生物菌剂加工于一体的全链式高标准现代化设施蔬菜产业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手机一点就能调控大棚,还能直播卖货!”如今,村民们纷纷拥抱智慧农业,村里的166座高标准温室形成产业链,带动家乡界石铺红色小镇实现体验采摘观光游一体化发展。
种植蔬菜。
祁顺利还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请教,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直播帮村民将杏子、山毛桃、蔬菜、早酥梨等农产品销往全国,提升家乡特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吸引更多年轻人汇聚乡村振兴一线。
“设施蔬菜与特色林果成为乡村振兴的‘双引擎’,全村445户村民,目前人均经济收入达3万元。”对于村上的情况,祁顺利如数家珍。
在祁顺利身上,记者看到新时代农民既懂技术又善经营,既扎根土地又链接市场的实践印证: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让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
已经上市销售的西红柿。
在静宁,祁顺利的创业故事是"新农人"群体的缩影,而像这样的"错季农业"正成为产业振兴的新亮点。
对今后如何带领乡亲们发展产业,祁顺利有自己的见解:作为村干部不仅要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还要为乡亲们做好榜样,处理好村上日常事务后,寻思如何发展壮大村上的产业,让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日子富起来。
“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更需要产业创新。”站在梯田上,祁顺利望着忙碌的村民,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要打造特色品牌,让更多‘土特产’走出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