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李敬瑞 朱亚洁 文/图
草芽随意绿,柳眼向人青。走进峡门乡关梁村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映入眼帘:药材采挖机来回穿梭,阵阵药香沁人心脾,一根根板蓝根、一颗颗土贝母破土而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成员们正忙着收获、分拣、晾晒……在这春意盎然的时节,特色产业发展的“希望之芽”正悄然萌发。
群众分拣中药材。
“我们这里气候阴湿寒凉,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发展中药材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去年种的80亩独活喜获丰收,试种的20亩贝母和板蓝根眼下正值收获季。”崆峒区峡门乡关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禹有福介绍,今年药材长势喜人,产量和品质都更上一层楼,大伙儿的干劲也更足了。
近年来,峡门乡党委政府立足地域特色,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优势,重点扶持关梁、姚树湾等村发展特色种植产业。通过争取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建成关梁中药材晾晒中心,购置11台现代化采收农机具,有效降低了人工和管理成本,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同时,积极对接农业部门开展技术培训,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全面提升种植户的专业技能,为提升中药材产量和品质提供了有力的软件保障。
村民挖药材。
“中药材产业不仅带动了种植户增收,还创造了大量务工机会。今年我们已整理出100亩土地,计划引进新品种,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崆峒区峡门乡关梁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兰说。
产业兴则乡村兴。关梁村的中药材种植探索,正是峡门乡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据峡门乡农业农村中心主任徐亚兵介绍,下一步,该乡将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坚持因村施策、精准发力。在巩固红牛养殖、玉米种植等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大胆探索特色农业发展新路径,通过多点试验、稳步推进的方式,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开出一剂“致富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