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杨兰 李青青
近年来,漳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把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破除陈规陋习,传播文明理念,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升群众的“文明指数”和“幸福指数”。
漳县盐井镇把深入移风易俗作为推进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围绕“抵制陈规陋习、减轻群众负担、倡树文明新风”工作思路,采取建章立制、多方宣传、典型引领等多项措施,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不良风气。
“农村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债。”为彻底转变这种情况,盐井镇汪家庄村党支部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行红白事简办相关事宜,依托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机制,将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公平公正的村民纳入红白理事会,明确丧事宴席的标准。全面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勤俭节约、厚养薄葬。
一碗烩菜汤既能吃饱又不浪费,既弘扬了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又能让亲友吃上一碗热饭,温暖了人心,拉近了亲情,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在全村达成了一致共识。
说起丧葬习俗,汪家庄村村民李燕菊感触颇深。前不久她的父亲去世,红白理事会成员在上门宣传丧事简办的同时,协助李燕菊为父亲办理后事。停灵治丧期间吃的面条和小咸菜,出殡当天吃的是烩菜,总共花费不超过1万元,切实给她家减轻了负担。
“父亲在世时就嘱咐我们,去世后大操大办,既浪费钱财,还影响儿女的生活。”李燕菊说,“老人在世时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和关爱,我们要在人活着的时候,好好尽到做儿女的责任和义务,尽好自己的孝心比啥都强!”
无独有偶,汪家庄村村民汪小忠也在出嫁闺女时,将5万元彩礼全部返还给了男方,用于支持夫妻俩购房。
“在家烹煮了三大锅烩菜花费6000元左右,10块钱的烟,60元的酒,其他开支也很少,结婚总开销也就万把块钱吧。”说起自家的婚礼账单,汪小忠很是欣慰。
盐井镇从完善各村红白理事会入手,村党支部书记任理事会会长,推选处事公道、在群众中威望高、办事能力强的党员干部、群众代表、总管、“五老”人员等为成员,组成红白理事会,全面指导规范移风易俗和红白事简办等事宜,提倡婚丧嫁娶只吃一顿“大锅菜”。
“我们以‘一碗烩菜汤’改革为小切口,让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的陈规陋习减下来,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树起来。”盐井镇党委书记漆耀明介绍。
截至目前,盐井镇通过入户宣讲、镇村推动、群众互动,成功推动婚丧嫁娶“烩菜汤”改革50余起,累计为群众节约资金100余万元。红白事“烩菜汤”,已成为盐井镇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尚的一项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