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客户端讯(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何培)2024年,西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把文明实践与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做好民生保障等工作结合起来,持续完善机制建设、提升实践阵地、建强服务队伍、拓展服务触角、延伸品牌实效,书写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西和“答卷”。
以“高效”促“实效” 让实践阵地“活”起来
2024年,西和县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深入实施“六大工程”。县委常委会研究部署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年重点工作,明确工作方向,同时制定三级党组织书记任务清单和年度重点工作项目清单;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文明实践工作高效推进。
“自从有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我们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里经常举办各种讲座和活动,我们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增进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感情。”十里镇村民任女士脸上不禁扬起了笑容。
2024年,西和县全面盘活整合现有资源,谋划建设新的县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完善功能配备;在全面实现阵地标准化建设基础上,以点带面,按照“实践所+户外驿站、实践所+理论宣讲、实践所+幸福食堂、实践所+景区服务”的思路,拓展提升4个文明实践所。建设三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示范点)42个,2024年建成6个,既有“固定场所”,也有“移动阵地”。
从“三化”到“三心” 让理论宣讲“强”起来
学习实践科学理论,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首要任务。一年来,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广泛开展理论宣讲工作,将理论、政策宣讲作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凝聚思想共识、武装和教育干部群众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以“差异化”服务、“分众化”赋能、“互动化”连接,形成思想引领“聚人心”,理论宣讲“暖民心”,学习实践“筑同心”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格局,让理论政策宣讲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乡亲们,今天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就是向大家宣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当前最新政策。”“这几天天气干燥,大家要时刻关注森林防火。”“最近电信诈骗案例层出不穷,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一场又一场“院落会”,成为群众学理论,听政策,谈心声的重要载体。
既在学习上深耕,又在大众化宣讲上着力,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一场场学习新思想的活动相继开展。一年来,西和县各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实践基地(示范点)开展1000余场次宣讲,参加人数达5.6万余人次。形成了罐罐茶宣讲、板凳宣讲、五老宣讲、炕头会、院落会等西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特色品牌。
变“被动”为“主动” 让广大群众“乐”起来
2024年,西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准确把握群众需求动态,精心策划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实践所(站)“搭台”,志愿者“唱戏”,推动广大群众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主角”,将有温度、接地气的文明实践活动送到基层群众中。围绕“春节送服务”“文艺进万家”“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书香西和”“移风易俗宣传”“我们的节日”等主题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8万余场次。
文明实践,重在“文明”,贵在“实践”。紧扣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点单配菜”传递温情,文化活动寓教于乐,政策上门答疑解惑……而这,正是西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生动写照。
每逢传统佳节,实践中心(所、站)总是热闹非凡,成为传统文化、手工制作、非遗项目体验的聚集地。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接连不断,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热情参与,共同掀起了一股股传承文化、欢度佳节的文明实践热潮。
从“宣传”到“治理”让移风易俗“实”起来
2024年,西和县文明实践办集中精力开展“抵制高额彩礼·倡导文明婚俗”十大宣传行动,开展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大调研大整治工作,通过乡镇自查,工作组调研两种形式,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及其他移风易俗领域出现的问题进行排摸,建立问题台账,逐一整改。并明确提出“倡导0彩礼,彩礼限高5万元,随礼限高100元,酒席不超过20桌,用酒不超过70元,用烟不超过10元,红白事不超过3天”的倡议。移风易俗从单方面宣传,进入到治理阶段。
在移风易俗领域乱象治理中,“一约四会”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宣传发动、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作用被充分发挥出来。西和县结合“推动殡葬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专项行动,对各村村规民约,一约四会章程作了新修订,增加了新内容,提高了党员移风易俗的纪律要求,让移风易俗的“软要求”转化为“硬约束”。同时,建立预警约谈机制,“红白理事会”实时掌握辖区内家庭红白事信息,做到“早宣传、早介入、早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