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网讯(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文/图)如何让脱贫成果坚如磐石、粮食安全稳如泰山?怎样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又该如何凭借科技创新与深化改革,为“三农”工作注入澎湃动力?1月15日,我省召开的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给出了答案。
“三农”工作是全局的“压舱石”,底线任务又是“三农”工作的压舱石。2025年,我省将锚定农业强省建设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坚守两条底线为基础,以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为抓手,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确保全省一产增加值增长6%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
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现场。
守底线固根本,夯实三农发展基础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五年过渡期最后一年。我省将紧紧握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这根“接力棒”,持续优化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做实做细“一键报贫”,精准落实“一户一策”。要加快建设覆盖农村人口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大数据信息系统,实现风险排查从“人找人”到“数据找人”转变。强化产业就业帮扶,保持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60%以上用于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稳定在190万人以上。要落实好“四个一批”政策要求,健全帮扶项目资产长效管理机制,全力构建区域协同、双向奔赴新局面。
古浪县泗水镇集中连片的农田。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王翠 摄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2025年,我省将聚焦“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260万吨以上”目标任务,着力强基础、稳面积、提单产、增产能。把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头号工程,全省单产提升工程面积达到130万亩以上。落实高标准农田“1+1+6”政策文件,持续巩固去年5个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县区成果,今年新增的瓜州、敦煌、民勤、临泽、秦川园区5个试点县区,要突出“以种适地”,选育出更多适合我省种植的耐盐碱作物,为盐碱耕地治理探索路子。注重农业防灾减灾强基提能,持续推进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全面实施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玉米种植收入保险。
促产业增活力,驱动农业创新发展
2025年,我省将大力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聚焦扩量、提质、延链、增效“八字诀”,着力实施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牛羊菜药4个千亿元、果薯粮3个五百亿元、种业1个三百亿元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100亿元以上。扩量上,打造一批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打造3个百万头肉牛产业带和河西走廊奶牛产业带、3个千万只肉羊产业带。提质上,深入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四大行动,全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量达到2450个以上,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占比达到20%。延链上,加快引进一批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食品加工企业,力争新增转规农产品加工企业50个,农业招商引资新签约和续建项目年内到位资金达到86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增效上,加快“甘味”从“树品牌”向“拓市场”转段,持续推进“甘味出陇”“甘味出海”,力争“甘味”农产品销售额突破350亿元、出口额增长20%以上。
民勤县双茨科镇现代化万只牛羊养殖基地的肉牛。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李筱 摄
农业现代化最终还要靠科技、靠装备。2025年,我省会同科技部门要加快种业、农机装备、绿色高效种养殖等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设国家西北黄土高原特色苹果种质资源圃,创制一批玉米、马铃薯、瓜菜等作物新种质。加快推进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和一体化试点,持续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落实“两新”政策,年度争取国债资金1.6亿元以上,报废更新机具6万台套,力争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76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
塑乡村深变革,激发农村全新动能
建设和美乡村,是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5年,我省将继续建设100个左右省级“和美乡村”,按期完成5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市(州)和500个乡村建设示范村建设任务。聚焦短板弱项,优先布局建设产业发展所需的农村道路、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防汛抗旱、数字乡村等重点项目,持续推进农村“八改”工程,集中力量办好民生实事,让群众可感可及。聚焦突出问题,因地制宜推进存量问题厕所整改,实事求是推进新安排改厕工作。持续开展大扫除活动,不断改善村庄风貌。聚焦治理效能,健全完善“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美丽的新农村(资料图)。
深化农村改革,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的关键。2025年,我省将稳步推进农村改革重点任务,抓好土地二轮延包试点。二轮承包合同于2025年至2029年陆续到期,今年将在到期的34个县开展整县试点。抓好宅基地规范管理,引导村民集中建房,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抓好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鼓励长期留村的农户创办家庭农场,推动农民合作社与小农户建立稳定的合作联结关系。把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抓手,开展扩面提质行动,推动服务内容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抓好“三资”监管问题整治,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加强监管平台建设,持续推进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严控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