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杨璇 张沛杰 文/图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归乡野、扎根农村,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庄浪县南坪镇,就有这样一位90后“新农人”——王彦奇。
他毕业返乡后带领乡亲们发展产业,成了一名“养蜂人”,潜心钻研、科学创新,让蜜蜂养殖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新“蜜”诀。
王彦奇在查看蜜蜂长势。
寒冬腊月,走进南坪镇高庄村的王氏蜂业蜜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王彦奇正在给社员们讲解冬季蜜蜂管理措施。
“冬季正处蜜蜂休眠期,合作社的大部分蜜蜂都去了云南追花采蜜。从冬季云南发蜂开始,蜂群追花采蜜轨迹囊括四川、湖北、陕北等地,一年下来,合作社的蜜蜂要转场六次,总行程超过3000里。这样酿造出的野生蜂蜜花果香味浓郁,口感独一无二,品质也更加独特。”王彦奇说。
王彦奇从小就在蜂箱旁长大,爷爷、父亲都是养蜂人,到他这一代,家族已经有了50多年养蜂史。从小跟随大人们穿梭在蜂场里的他,在大学选择了农学专业,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拿起“接力棒”,为祖辈传下来的传统产业赋予更多专业知识和先进发展理念。
“我2016年和父辈协商后,成立了合作社,纳入了63户专业养蜂户,我们抱团发展,注册了自己的品牌,由合作社统一销售,这样大家发展产业就更有保障了。”王彦奇说。
王彦奇给养殖户讲技术。
作为产业带头人,“抱团发展”一直是王彦奇的初心和目标。为了让蜂蜜走向更大市场,带领更多村民实现增收,王彦奇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养蜂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免费送技术、赠送蜂种、保障销售等措施,带动全村100余户群众参与养蜂行业,平均每年每户蜂农年收入都能达到10万—12万元。
如今,王彦奇建办的合作社有专业养蜂人员26人,蜂群数量从刚开始的120群,发展到了1430群。每个花期蜂蜜产量都能达到5万多斤,产量有了很大提升,市场也打开了,合作社的蜂蜜每年都稳定供应给国内各大蜂蜜企业。
养蜂事业的暂时成功,并没有让王彦奇停下探索的脚步。他了解到,当地人习惯养殖土蜂,而且土蜂蜜营养价值和市场价格也相对较高,但蜂农们养殖土蜂基本靠“散养”,没有系统科学的方法,导致土蜂蜜产量和质量完全靠蜂群和外界的自然干预。
为了让蜂农有更稳定的收入,王彦奇选择去川农大进修,在系统学习了土蜂的生物学习性之后,他结合当地养殖传统和实际,探索出了一套土蜂养殖科学管理方法,让土蜂产蜜量和蜂农收入实现了成倍增长。
“只要乡亲们喜欢养蜂,我们就给他们提供技术,手把手地教,帮助大家实现科学管理。经过科学管理,一个花期的产蜜量平均能达20斤,如果我们遇到三个花期,产量就可以翻三倍,达到60斤左右,这样就给蜂农们创造了更多收入。”王彦奇高兴地说。
“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带动,王彦奇和他的养蜂专业合作社在县域内打响了名气,许多养殖户和养蜂爱好者都前来参观、学习、取经,王彦奇总是热情接待,不厌其烦地为他们免费提供指导和培训。在他的带动下,养蜂业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的“甜蜜事业”。
“我以前一直用老巢和土办法养蜂,效果不好。后来王彦奇给我指导新技术,用现在的新巢养,蜂群发展得很快,产蜜量比原来要提升两倍左右。我准备跟着他好好学习经验技术,再多养几十群蜂。”蜂农唐东宁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大自然的无穷无尽让小蜜蜂大有可为,广阔的农村天地也让回乡创业的新农人大展拳脚。面对新时期县内养蜂业日趋扩大、蜂蜜市场需求日益增长的现状,王彦奇始终抱着共同富裕的想法,他最大的考量就是成立产销联合机制,维护同行利益,在依托互联网为农业赋能、做实供应链市场等方面下功夫,利用自身领办的合作社,将大山深处这份甜蜜的馈赠分享到外界,让庄浪蜜蜂养殖产业做大做强,帮助蜂农增收致富。
在新的一年里,王彦奇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将继续深耕养蜂产业,扩大规模、提升品质,打通销售渠道,让更多的乡亲们通过养蜂走上致富路,让庄浪的蜂蜜香飘万里,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