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领头人”杨立刚 蘑菇大棚引进“小火车”
2025-01-06 11:29:42 来源:甘肃农民网——《甘肃农民报》

微信图片_20250103155951.jpg

蘑菇大棚的“小火车”。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孙筱娜 宋睿 文/图

“人不够,机器凑!”这是杨立刚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创新之路。

杨立刚是灵台县独店镇中庆村的村支部书记,初见他时,他正用遥控器指挥着“小火车”来回搬运蘑菇筐,面带一丝俏皮的笑容。

四年前,36岁的杨立刚放弃了城里安稳的工作,通过专职化村支书考试,成为了中庆村的“领头人”。

“原本以为杨书记来是‘搞资历’‘混日子’的,没想到他真的能吃苦。”58岁的村民王选科感慨道。

刚到中庆村工作,杨立刚心中就有疑惑:为什么中庆村如此贫穷?

随后,他吃住在村,登门入户,一番摸底后,了解到全村295户1034人,人均耕地面积仅2.4亩,其中七成是“跑水跑土跑肥”的山坡地;更关键的是,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真让人着急。”杨立刚说。

转机出现在2024年8月,杨立刚的努力终于看到了希望,独店镇对各乡产业扶持,中庆村获得了15座回收的大棚和20万资金投入。

说干就干,凭借前几年种蘑菇的经验,杨立刚开始尝试种植蘑菇。“先试验一个棚,焊接蘑菇框架124组,每个框架能种菌棒500个,这些投入下来1万元左右,除去菌棒的原材料、人工、水电费等,每个蘑菇棚里的收入有2万元左右。”杨立刚仔细计算着收入。

不久后,15个大棚顺利盘活,但新的问题又摆在了杨立刚面前: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招工难成了大问题!

经过半个月的苦思冥想,一段小视频给了他灵感:“这装置可以啊,我们完全能学啊!”杨立刚说。

于是很快,蘑菇棚外建起了一个类似小火车的装置。几个月的钻研后,火车轨道铺满了15座大棚。“轨道是我们自己焊接的,火车头是我们买的成品,框子是我们自己量尺寸,找电焊工给我们加工的。”说起这套装置,杨立刚面带骄傲之色。

在杨立刚口中,小火车的妙用无穷。“这个轨道还有一个变轨,变轨接上以后,可以直接把我们所需要的这些原材料,还有我们种好的产品都可以通过这个变轨,从棚里边直接运进去,也可以从棚里边儿直接运出来。”

“人不够,机器凑”,这不仅解决了人手问题,投入产出的成本还很低。杨立刚扳起指头一算:人工总成本每人每月是3000元左右,一年就是4万元左右;但设备总投资不到4万元,能为我们节省大概4个人的人工费,几个月内就可收回成本。

“过去拼成本,以后拼技术。”初尝甜头的杨立刚说。

除了解决村里小工厂招工难,“机器换人”带来的这些看不到的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过去是总想着怎么尽可能拼成本;以后是想着怎么用更先进、更精密的机器、设备,推动技术升级、产品创新,挖掘技术红利。”谈起下一步的规划,杨立刚说。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