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曹勇 文/图
临泽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自然形成了南、北、中三条风沙带,境内沙漠、戈壁面积占三分之二以上,是河西地区受风沙危害较重的县之一。1978年临泽县被列入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县,1992年被列为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2021年被纳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多年以来,历届临泽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日元贷款风沙治理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经过全县人民数十年坚持不懈努力,营造防风固沙林23.3万亩,绿洲外围基干防护林林带187公里,封育荒漠植被47.52万亩,沙漠治理率56.8%,沙区森林覆盖率27.1%。基本形成了内有农田防护林网,中有防风固沙阻沙林带,外有荒漠植被封育区的绿洲生态防护林体系,绿洲向沙漠推进3-14公里,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风沙区治理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风沙袭扰
“风起沙石扬,埋地又压房。”这曾是临泽县深受风沙侵袭的真实写照。
“这里在三十年前也都是沙漠。”窦长保手指着临泽县治沙林场场部前面的一片林地告诉记者。如今,这里已是树木林立。唯有走近一看,“人沙争斗”的痕迹可见一斑。只见杨树或松树丛中,一堆一堆的沙丘已被林木包围、分割,“溃不成军”的“黄龙”就这样被各个击破,如困兽犹斗,再难形成沙浪。
对于风沙的侵袭,有着林业工作30年工龄的临泽县林果业推广技术中心主任窦长保最有发言权。刚参加工作,窦长保就跟着自己的师傅参与到沙漠边缘植树造林的工作中。“一碗饭吃完,碗底都是一层沙子。”为了不让风沙扰饭香,大家吃饭都围成一圈,用身体阻挡风沙“调饭”,虽有缓解,仍然免不了“呑风咽沙”之苦。
“吃饭难,还费袜子。”窦长保苦笑着告诉记者,那时候几乎每周一双袜子就磨破了。
“沙子打在脸上生疼。”临泽县绿盈家庭林场总经理王建龙对于风沙之苦也深有感触。2015年农场成立之初,没有场房,只能在沙漠边搭建帐篷做饭。等第二天回来,只见锅碗瓢盆满地乱扔,而帐篷已在几十米外的一处沙窝里“趴窝”。
誓锁黄龙
肆虐的风沙侵蚀周围村庄和农田,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为保护家园,临泽人民奋起反抗,与风沙抗争。
“班子换届事不变,一张蓝图绘到底。”窦长保告诉记者,多年来,临泽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把治沙造林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组织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治沙活动和防护林建设,有力推动造林绿化事业不断引向深入。
通过多年实践,临泽县总结出在荒漠戈壁区域设立荒漠植被封禁保护区(或封沙育林育草区)、在沙漠腹地设置草方格沙障营造沙区灌木林、在沙漠和绿洲毗连地带营造乔灌混交沙漠锁边林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在绿洲外围形成前、中、后三道立体防线有机组成的生态防护屏障,保护绿洲生态安全。积极引进应用阻沙网、尼龙网等新型治沙材料,全面推广应用成本低、取材方便的草方格固沙压沙技术,推广沙区低密度造林、苦咸水造林、水钻法造林、根区注水造林、保水剂应用等先进实用技术,创新沙区输水、浇水系统和方法,降低治沙成本,提高造林成活率。先后与中科院寒区旱区研究院、省治沙研究所、西北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建设五里墩、小泉子2个防沙治沙示范样板,在南北荒漠区建设国家级定位生态观测站2处,沙区环境固定监测站点3个、固定观测样地14个,持续不断开展荒漠区风沙环境治理成效监测和基础科学研究,为沙区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绿进沙退
一代代临泽人民坚持不懈,抗争风沙,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北部82万亩荒漠植被得到有效保护,绿洲向外延伸了22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增长了近3个百分点,防风林带增加30多公里,荒漠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15%左右提高到现在的20%左右,有效保护了黑河以北平川、板桥两镇19个村14万亩耕地不受风沙侵害。”提起近年来治沙林场风沙治理成效,临泽县治沙林场场长杨向刚一口气列举的数字,可见一斑。
“冬天主要是森林防火巡护。”虽天寒地冻,但杨向刚仍每天坚持巡护林场的一草一木。在林场工作十年来,林场下设的一工城、照北山、顾家井、狼娃山和羊台山5个管护站,杨向刚每个站每月2趟的工作检查仍必不可少,即便是最远的管护站距离林场70公里,也乐此不疲,用心守护着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
据了解,临泽县治沙林场(临泽县治沙试验站)始建于1976年,林场总经营面积99.13万亩,林地面积98.4万亩,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47.52万亩。近年来,林场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规模化防沙治沙、国土绿化试点等重点生态工程,多措并举治理沙化土地,防沙治沙工作共累计完成沙漠化治理55万亩,治沙造林7万多亩。先后被国家林草局命名为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级文明单位、造林绿化先进集体。
沙里“淘”金
变害为利,防沙治沙卓有成效,也要向沙漠要生态要效益。
2015年,临泽县蓼泉镇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王建龙和父亲王延福以27万元的价格竞拍到蓼泉镇南沙窝9010亩林地为期30年的经营权,注册成立了“临泽县绿盈家庭林场”。经过早期的艰难探索,曾经的广袤沙海现已被6000多亩梭梭林、2000多亩沙枣树所覆盖。
前前后后,王延福父子为治沙投入了一千多万元,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很多债务。在治沙的过程中,父子俩也在努力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我们先后取得了肉苁蓉种植机、沙枣树种植机等5项专利。”王建龙告诉记者,在一次与人交谈中,父亲王延福偶然得知,在梭梭树根部接种肉苁蓉有不错的经济效益。因此,王延福前后7次赶赴新疆,学习机械化接种肉苁蓉技术。如今的绿盈林场,肉苁蓉接种面积已经达到4000亩,年产鲜苁蓉10吨左右,年实现经济效益30万元。
据了解,多年来,临泽县连续16年出台县委“一号文件”,整合涉农资金1.2亿元,发放林业贴息贷款5.2亿元,着力扶持发展以林果、林下经济、沙区养殖为主的林草优势产业,不断构建沙产业发展新格局,建成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个,省级高标准林下经济示范点10个,林下养殖基地32个,枸杞、肉苁蓉等林下中药材基地11个,特色林果基地14.7万亩,全县从事沙产业的私营企业、个体经营大户达58家,参与农户达6000多户,经营范围覆盖特色林果、设施栽培、沙区养殖、木本油料、中药材等多个领域,实现沙产业年产值4.6亿元。同时,坚持“谁投资,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政策激励机制,降低沙区治理准入门槛,鼓励沙荒地、林草资源向私营企业、家庭林(农)场有序流转,激发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建成林业专业合作社89个,登记注册家庭林场37家,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涌现出绿盈林场、红桥酒庄、诚坤戈壁农业、芸林生物、万里青苗木专业合作社等沙产业发展先进典型,有力地带动了全县沙产业高质量发展。
日前,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五批)的通知,公布了自然资源部第五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名单,“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以沙治沙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成功入选,成为全省第一个入选公布的全国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这是对临泽县乃至张掖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好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生动诠释。
穿行在临泽大地,一道道绿色林带牢牢“锁住”沙漠南侵的脚步,一幅幅城乡美、事业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